素書:感悟傳世奇書中的成功智慧
相傳《素書》由隱士黃石公授與張良,張良以此書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本書采用《四庫全書》中的《素書》權威文本,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與運用這一奇書。
-
>
真希望你也喜歡自己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洞見不一樣的自己 讓你少走彎路的60個智慧錦囊
-
>
(文學)稻盛和夫給年輕人的忠告
-
>
丁立梅精品十年精選集:暖愛(黃皮)
-
>
明天,我想重新喜歡上自己
素書:感悟傳世奇書中的成功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20506
- 條形碼:9787511320506 ; 978-7-5113-2050-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素書:感悟傳世奇書中的成功智慧 內容簡介
為了讓讀者更深刻地體會《素書》的智慧,《素書:感悟傳世奇書中的成功智慧》采用《四庫全書》中的《素書》文本,參照宋代名相張商英的注釋和清代王氏的點評,在為讀者提供原典的同時,博采眾家之長,為原典作了簡易通俗的譯文、精彩到位的評鑒以及更深入的延伸閱讀,集知識性、哲理性、故事性、實用性于一體,對《紊書》博大精深的智慧與謀略在為人、處世、職場、管理等方面的運用進行了淋漓盡致的闡發,引導讀者全面而深入地感悟這部傳世奇書中的成功智慧。《素書》原文分六章,以“道、德、仁、義、禮”貫穿始終,強調無論是修身養性還是想成就事業,都必須身兼五者而不可缺一。在為人處世方面,《素書》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策略和技巧,強調處世必須順應天理:同時,還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強調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倫社會中,為人、處世、居官都必須重視人際關系的處理。《紊書》的思想對當代領導者而言,尤其值得學習。《素書》中總結了治國安邦的經驗,如民為天下本的理念、識人用人管人的方略、長遠發展的策略等。《素書:感悟傳世奇書中的成功智慧》中不但有正面經驗,同時亦有反面訓誡,可以引導領導者進行深刻反思,提升自身的素質與能力。因此,無論是從政還是為商,只要身處領導之位,《素書》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
素書:感悟傳世奇書中的成功智慧 目錄
[原文]
[譯文]
[智慧點撥]
為人智慧
做人其實是世間*復雜的事情
修身是為人處世**要義
一呼一吸間萬物皆在道中
在心為德在施為行,德是做出來的
擁有悲天憫物的心,生命才能安然適意
愛心是人際關系的催化劑
仁愛從心做起,人情味由心而生
處世智慧
修煉堅定的道德勇氣
行為正直的人可以堂堂而無所懼
懂“禮”方能存世而游刃有余
審時度勢為立世真學問
既要會隱忍,又要能奮發
把握好進退的時機和尺度
淡泊名利者,進退自從容
管理智慧
時常鞭策自己提升修養
莫將自己不愿承受的強加于他人
有賞有罰鑄就鐵紀律
敗而不餒,隱而不退
身在高位需懂急流勇退
第二章 正道
[原文]
[譯文]
[智慧點撥]
為人智慧
真正能征服人心的是道德
以義制利,克服利過義不及的慣性
君子重信才能維系人心
做什么并不重要,關鍵在于堅持良知
處世智慧
圓融的姿態要有方正的人格
恪守原則才不會失去為人的方寸
從過去中找到行事的準繩
質樸的誠信閃耀著深邃的心靈之光
管理智慧
領導的人格魅力在于德治
領導者的威信來源于高尚的品德
表率成就應者云集的領導力
黃金的耀眼難敵誠信昭著的閃光
做一個清醒的“審判官”
見微知著,從細微處考察人才
……
第三章 求人之志
第四章 本德宗道
第五章 遵義
第六章 安禮
素書:感悟傳世奇書中的成功智慧 節選
《素書:感悟傳世奇書中的成功智慧》:《素書》之所以被后人推崇,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部講授謀略的操典,更重要的是,它所傳達的是為人處世、立身成名的*根本要旨。人只有根據這種根本要旨成人立世,才能成就一番偉業。然而,做人其實是世間*復雜的事情。每個人對生活有著不同的信仰,因而生活的意義自然也就不同。即便是信仰相同之人,也會因個人覺悟的不同,而使人產生巨大的差異。如果我們一定要用一句話來總結如何做人,那么就是:自然、功利乃天賜,道德、天地靠修行。就人生的境界而言,馮友蘭先生認為有四類: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低層次的,這個境界中的人做事總是依照社會習慣或者是依照本性而為,他們完全跟著天地的運轉而運轉。馮友蘭先生先生說,此時的人類“既無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種意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會去過多地思考此外的事情。他們不知何為苦、何為樂,就宛如剛出生的嬰兒般,雖整日笑嘻嘻,也感覺不到快樂。他們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不想要改變什么,只是跟風跟水地生活,完全不去考慮生活的意義,或者很少去考慮。甚至就連“生”與“死”,他們也都不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對于人生比自然境界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們明白自己行為的目的和意義,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這樣的人所以會努力奮進。他們的心中有“我”,且只有“我”,不論做什么事,都是為著自己的功利與利益打算。他們大多貪生怕死,有時也可能為社會創造了財富。旁邊的人也許因他過上了很好的生活,但是他的出發點是自私的,也就是功利的。他們的動機是想換取更高的收益,其*終的歸宿還是“我”。這兩種境界都是普通人很容易獲取到的,馮友蘭先生先生稱之為“自然的創造”。之后的道德與天地境界,便非常人輕易所能達到的了。道德境界,即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他們的心中除了“我”之外,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他們了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因而他們的著眼點是在公而不在私。程伊川所說:“義與利之別,即公與私之別。”也就是求個人之利者為利,求社會之利者為義。古今賢人及英雄便是已達到道德境界的,也許他的行為并沒有給現實帶來實際的好處,但他自己始終是合乎道德的。*后一種境界是天地境界,達到這一境界的人,認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一個更高的世界——宇宙。個人不能離開宇宙而存在,因為人不僅是社會的一員,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人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所以,對他們而言,無所謂生,亦無所謂死,一切皆以服務宇宙為目的。四種境界間的差異顯而易見,普通人都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徘徊與自我折磨,賢能之人則在道德境界中為社會、為民生謀福利,而圣人則在天地境界中“贊天地之化育”。境界不同,人們見識與享受的世界也不同。同樣是大學教授,因為了解不同,亦有不同的境界。屬于自然境界的,他們留學回來以后,有人請他教課,他便莫名其妙地當起教授來,什么叫作教育,他毫不理會。有些教授則屬于功利境界,他們之所以跑去當教授,是為著提高聲望,以便將來可以做官。另外,有些教授則屬于道德境界,因為他們具有“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的抱負。有些教授則系天地境界,他們執教的目的是為欲“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雖同為教授,身處的境界卻截然不同。例如馮友蘭先生那樣的學者,早已脫離了自然與功利的境界,至于其是否已經達到天地之境,我們無法給他得出確切的評判,但已達到道德境界卻是不容置疑的。別人的人生境界,我們無權亦無力評價,但自己的人生究竟在哪個境界,唯有自己*清楚不過。修身是為人處世**要義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榮耀。它是一個人*高貴的財產,它構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個人在信譽方面的全部財產。人品使社會中的每一個職業都成為榮耀,使社會中的每一個崗位都受到鼓舞。它比財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榮譽都毫無偏見地得到保障。它伴隨著時時可以奏效的影響,因為它是一個人被證實了的信譽、正直和言行一致的結果,而一個人的人品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顯著地影響著別人對他的信任和尊敬。……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