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
-
>
教養升級(全四冊)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悅長大-把孩子當孩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66990
- 條形碼:9787514366990 ; 978-7-5143-6699-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悅長大-把孩子當孩子 本書特色
《悅長大:把孩子當孩子》是首席家教專家、著名的“知心姐姐”盧勤的書稿,書稿分為四個部分。
“悅”講堂:讓孩子認識自己。盧勤認為,中國家庭教育給孩子太多負面因素和壓力,應該把孩子當成孩子看待,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本性讓其自由發展成長。盧勤認為,在家庭教育中應該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悅長大-把孩子當孩子 內容簡介
1.名家作品。首席家教專家、著名的“知心姐姐”盧勤,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其作品更是大受讀者歡迎。
2.數十張彩色照片立體呈現盧勤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和效果。精美的圖文設計,突出重點,讓讀者一飽眼福。
3.實用的育兒技巧。本書針對日常家教中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比如孩子愛玩游戲怎么辦?在路上遇到壞人怎么辦?等等實際問題進行講述。
4.有效的溝通方法。怎么理解孩子?怎么與孩子溝通?書中妙招多多。
5.全面深入比較中美教育。書中深入全面比較中美教育,詳細分析中美教育,為家庭育兒提供優質方案。
6.名家暢談育兒。盧勤與著名主持人楊瀾、敬一丹、小雨姐姐,與清瑕、吳甘霖、曉玲叮當共同分享育兒經驗。內容豐富精彩。
悅長大-把孩子當孩子 目錄
新家庭教育需要六種“愛的智慧” / 003
閱讀的初心 / 008
和孩子一起探索“屏幕”世界 / 014
讓花兒擁有中國情懷,世界眼光 / 021
特別的孩子需要特別的愛 / 024
關注留守兒童心靈的缺失 / 031
第二章 “悅”講堂——歷練孩子,充實自己
**主題:三種孝心的力量 / 037**講:孝心,讓孩子勇于擔當 / 037第二講:孝心,讓兒女學會分享 / 043第三講:孝心,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 / 049
第二主題:五種理解的力量 / 054**講:父母理解了兒女,就學會了溝通 / 054
目錄
Contents
2
悅長大:把孩子當孩子第二講:孩子理解了父母,就學會了關心 / 065第三講:男人理解了女人,就學會了尊重 / 069第四講:女人理解了男人,就學會了包容 / 077第五講:兒媳理解了公婆,就學會了相處 / 082
第三主題:十種體驗的力量 / 087**講:體驗摔跤,精神成長的必由之路 / 087第二講:體驗等待,化蝶是個慢過程 / 091第三講:體驗不同,接受另一個自己 / 095第四講:體驗生活,讓孩子自食其力 / 103第五講:體驗苦難,人生的必修課 / 110第六講:體驗失敗,成功者的墊腳石 / 115第七講:體驗災難,調動生命的潛能 / 128第八講:體驗平安,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 131第九講:體驗友誼,朋友是一輩子的財富 / 141第十講:體驗成功,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 / 149
第三章 “悅”對話——滋養孩子,改變自己
**場:學習,和一年級孩子一起走進學校 / 155
第二場:溝通,讓孩子擁有親密關系 / 169
第三場:格局,決定孩子的一生 / 184
第四場:公益,讓孩子從小有大愛 / 201
第五場:故事,讓孩子愛上表達 / 214
第六場:童話,讓童年更美好 / 229
第七場:智慧,好媽媽總有好辦法 / 243
第八場: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奔跑 / 263
悅長大-把孩子當孩子 節選
第五講:兒媳理解了公婆,就學會了相處婆婆這本書我讀了半輩子。三十歲時和先生結婚,我就有了第二個媽媽:婆婆。有人覺得,世界上*難處理的關系就是婆媳關系,我不這樣認為。兩個不同年代成長起來的女人,要融合成為一家人,其實并不難,只要做到相互理解,將心比心就可以了。兒媳要真正了解婆婆,婆婆要真正了解兒媳,需要一個傾聽和相處的過程。愛婆婆就要了解婆婆。**次見到婆婆是在40 年前,那時,婆婆住在東北農村,兩間大北房寬敞明亮,屋里干干凈凈,一看就知道婆婆是個管家的高手。婆婆比我媽媽還不容易,她生育了9 個兒女。她的手很巧,9 個兒女一年四季每人四套衣服,全是她一針一線做出來的。只要看到別人家穿件新式新衣,她跟著看,回家自己就會做了。記得**天一進門,婆婆拉我坐在了熱炕頭,為了我來,她早就把炕燒熱乎了,我剛從外面進來,手腳冰涼,坐在熱炕身上暖暖的,心里也暖暖的。我是個北京知青,對東北的熱炕頭很留戀,頓時有種“到家了”的感覺。村里人聽說老李家兒子娶了個北京姑娘,都覺得很新鮮,紛紛跑過來看。我暗暗覺得好笑,靜靜地聽婆婆怎么應答,只聽見婆婆大聲說:“別管盧勤是誰家閨女,今天她就是我家兒媳婦!”“說得好!”婆婆進屋,我伸出大拇指向她稱贊。婆婆雖是個農村老太太,但不攀高不唯上,那么硬氣,那么自信!頓時,這位身高一米五的婆婆在我眼中變得十分高大。那就是婆婆給我的**印象。我為自己有這樣的婆婆而驕傲。后來,婆婆家搬到縣城,我和先生帶著兒子一起回婆婆家,過了一個熱熱鬧鬧、舒舒服服的春節。婆婆已經八十多歲了,一生養育了9 個兒女,如今她已經兒孫滿堂,全家老少聚在一起有三四十口,兒孫們都很孝敬老人。過年期間,家里每天都擠滿了人,大家有的叫“媽”,有的叫“奶奶”,有的叫“姥姥”,有的叫“太奶奶”……老人應著,臉上掛滿了幸福。我先生在家里排行老二,他二十出頭就當了公社干部,后來考上了大學畢業后留校工作。我們結婚后,就來到了北京,一晃離家40 多年。我想,我們不能在身邊出力伺候老人,就多出些錢吧。所以,每年我都會主動給婆婆寄去一萬元錢。逢年過節回家,再帶幾千元過節費。有一年,我們回婆婆家過年,初一那天,我把一萬元給婆婆時,她拉著我的手說:“我對不住你啊!”我十分詫異,忙問:“您這是怎么講?”婆婆帶著歉意說:“你的孩子,我沒給你帶?!蔽掖鬄楦袆樱骸皨專瑑鹤邮悄鷰Т蟮木蛪蛄?,帶孩子是我的責任??!”兒子把這一切看在眼里,他用過年得到的壓歲錢,給家境困難的四姑家小弟弟買了新書包和新文具。婆婆有一次在家里燒香,把電視機外殼燒了一個大窟窿。臨行前,我又買了一個大彩電給她?;氐奖本先舜螂娫?,抽泣著說:“兒子好不如兒媳好!”我很是感慨,老人總是要求人少,給予人多。我對她說:“您兒子也對您挺好的??!”婆婆很會夸人,前幾年,她總說:“全縣也找不到這么好的兒媳婦!”這兩年,婆婆又改成了:“全省也找不到這么好的兒媳婦!”老太太這一夸不要緊,把我的積極性全調動起來了,我覺得能孝敬她是我的幸福。2009 年春節,婆婆身體欠佳,我給她買了一件一千多元的羽絨服,還給了一萬五千元錢,放在一個大紅包里很鄭重地交給她。婆婆說:“怎么給我這么多錢呀!我上哪花去??!你們每天那么辛苦,掙點錢不容易,全給我了。全世界也找不到像你這么好的兒媳婦??!”大家一聽都笑了。大妹妹說:“二嫂你又給媽媽漲工資了!”我說:“是呀!從全省一下子就蹦到全世界了,能不漲嗎?”我自己的父母過世十幾年,過去每到過年家里也是二十多人很熱鬧。自從父母不在了,每逢過年都覺得少了點什么。幾次回婆婆家過年,才覺得有媽真好!能掙錢給媽媽花,真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真正理解婆婆是對婆婆進行的一次“專訪”。我發現,婆婆常常一個人靜靜地坐在自己屋的床上,一言不發。我走進她的屋,問她:“媽,您養育了這么多孩子,又帶大了十幾個孫子孫女,真是不容易呀!家里以前的事您還記得嗎?”“怎么不記得,我記得清楚著呢!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婆婆說。聽了這話,我決定采訪一下老人,聽她說說,過去的事情。從采訪中我了解到,婆婆8 歲就跟著媽媽去鋤地;12 歲就學會了繡花; 14 歲就自己繡了一個小棉襖;不到17 歲,就嫁到老李家(公公比她大16歲),家里七八口人,回娘家住一個月,還給家里每個人做一雙鞋。每天凌晨三點多起床,做一鍋高粱米飯;19 歲生了老大,這之后,一連生了九個,懷著孩子照樣下田、踩谷子。“頭晌(上午)歇兩歇(回),頭歇喂孩子,二歇回家做飯,收工還得和你爹去挖豬草,那罪受的呀!”說到這兒,老人的眼睛濕潤了,那一生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這么多孩子的衣服都是您親手做的嗎?”我問?!笆茄?!衣服、鞋子都是我自己做,每個孩子每年棉鞋兩雙、單鞋三雙,我是成宿地做針線呀。點著小麻油燈,滿屋都是煙。有一次,你奶奶都睡醒一覺,看見我還做,就說你咋還不睡覺啊,你不要命了呀!那時我也不知道困,只想我不能讓孩子穿不上呀!”我撫摸老人的手,眼淚盛滿眼眶:“您老這雙手真了不起!還給我們做了那么多拖鞋。”“這點活算啥呀!我習慣了,干起針線活我心里可亮堂了。”“40 年前,我花了十幾元,買了一臺二手縫紉機,一直用到現在。兒子說要給我賣廢鐵,我可舍不得!”我說:“對呀!這臺縫紉機是傳家寶,不能賣!”“您教育的孩子個個都那么孝順,成績那么優秀,您是怎么教育的呢?”我問婆婆。“我沒教育,不管,天生就這樣。”老太太斬釘截鐵地說,“兩個兒子上中學離家十多里,每天頂著星星走,伴著月亮回,一分錢沒有,只帶一個餑餑和一瓶炒咸菜。他們學習都好,全憑獎學金讀下去?!比藗兌际?,孩子是看著父親的脊背長大的,家庭教育的實質是一種環境。兩個還在讀書的外甥悄悄問我:“二舅媽,您采訪我姥姥,是想寫書嗎?”“是,我想寫一個老人的一生?!薄拔覀z知道得*多,姥姥經常跟我們說。”“那你們記住什么了?”我問道?!拔依牙颜f,她小時候沒錢念書,背著弟弟站在私塾外偷聽《三字經》《百家姓》?!彪y怪他們學習那么努力,原來他們心中早有榜樣。婆婆正是用自己辛勞的一生,哺育了子孫,她的善良、勤勞、堅強、好學,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們,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子孫怎樣做人、怎樣處事、怎樣珍惜。如今,婆婆的孫子輩大都在大學里,其中有七人在北京工作,有的已成為中央媒體單位的中層干部,每年過年車票再不好買,也要回家過年,看望老人,就像在貧瘠的石縫中鉆出的小苗,不畏嚴寒、不怕日曬、頑強地生長,*后長成參天大樹,為子孫留下一片陰涼。這就是母親的人生!作為乘涼的子孫怎樣孝敬她,回報她都不過分。這本用生命寫成的書,兒孫一輩子都讀不完。2015 年“十一”,我愛人雖然腦梗后左手不能動,但還是拄著拐杖,帶領兒孫五口人一起回家看望老人。不幸的是,回家第二天,婆婆的長子,我們的大哥因患癌癥去世。全家人悲痛萬分,年近九十的婆婆怎么能經受得起“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打擊,天天痛哭不止。大哥和她感情*好,對她*孝順!她怎么能不傷心?兒子看到這一切,怕奶奶哭壞了身體,有一天悄悄和我商量:“咱們把奶奶家的家具都換成新的,分散奶奶的注意力怎么樣?”“好主意!”我非常贊成,因為婆婆家的家具用了多年,早已破舊。于是,我們立刻去街上的家具店,買了新沙發、新衣柜、新桌椅、新床、洗衣機等,幾個小時后,家里煥然一新,婆婆眼里立刻又有了神采??纯催@個看看那個,愛不釋手:“這得多少錢呀!我兒不在了,我孫子還在管我呀!”婆婆對洗衣機很感興趣,立刻找人教她使用,多少年她都用手洗衣服呀!十天后,當我們要回北京時,老人拉著我的手流著眼淚說:“我上輩子積了什么福呀,有了你這個好兒媳,這些年盡花你們的錢了,還給我買了那么多東西?!蔽揖o緊握著她的手:“媽,大哥不在了,還有我們呢,您多保重!有媽就有家,您老人家健健康康的,這是全家人的福呀!”如今,在我的心里,婆婆就是我牽掛的媽媽。現在,我每年給她三萬元,以示我的孝心。我想,為什么我們之間的婆媳關系能處理得這么好?這源于對婆婆的理解和我們相互的關心。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闭嬲茏龅竭@一點,什么樣的關系都能處理好。**講:體驗摔跤,精神成長的必由之路一個孩子,從1 歲到18 歲的人生旅途中,都應該經歷什么?學會什么?又應該知道什么?面對什么?體驗什么?幾乎每一位母親都陪伴孩子經歷過這段旅程??上Ы洑v了就過去了,除了那些刻骨銘心的經歷之外,其他的部分隨著歲月流逝、孩子慢慢長大都被漸漸地淡忘了。但是,了解未成年人的認知世界,對于更好地認識和發展孩子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的社會潛能是非常重要的。往往當我們明白這些道理時,已經太晚了,孩子已經長大。可喜的是,在中國有一位叫馬蘭的媽媽,從懷孕做母親開始,就在用心關注孩子的成長,用筆記錄下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并寫下一本《媽咪日記》,馬蘭請我幫她寫序,我認真讀了她的書,心中充滿了感動。這位細心的媽媽,18 年來一邊工作,一邊養育孩子,一邊持之以恒地記下了這本寶貴的女兒成長日記,這里凝聚了多少母親的愛和心血??!這本《媽咪日記》的價值在于,它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一個未成年人的認知世界是怎么發展的。尤其讓我看到,經歷和體驗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多么重要。經歷和體驗是任何成年人都代替不了的,那是一個生命成長**的陽光和雨露。因為,不可多得的“親身經歷”在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幸運的是,作為母親的馬蘭比較早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她給孩子一個真實的、獨立的世界。她在寫給女兒的日記中說:“嵐曉,我原想為你設計一條路,用我一輩子的經驗與教訓替你鋪一條比較平坦的路,可是后來我發現,每一個人的路都是唯一的,自己走出來的,無論怎樣至親至近的人都無法替代。”從女兒出生的**天起,她開始陪自己的孩子長大,和孩子一起去面對人生。嵐曉在嬰兒時期,就經歷了挨餓;經歷了因為媽媽出差而必須面對與媽媽分離的痛苦;經歷了學走路摔跤的驚心動魄;經歷了頭撞在冰箱棱角上,滲出血的疼痛。健康專家趙之心曾對我說:“摔跤是一個孩子必須經歷的體驗。因為肢體是有記憶的,每一次跌倒、撞疼都會在肢體中留下記憶,從而增強了自我保護的能力?!眱和瘯r期的嵐曉,和其他孩子一樣睜開好奇的眼睛觀察世界,張開小嘴提出一個又一個稀奇古怪的問題。所以,兒童時期接觸的世界越大,孩子的知識面就越廣,生存能力也就越強。比如,經歷了生病,就知道了醫院和醫生是干什么的;經歷了父母離異,就知道了什么是愛和責任;經歷了死亡,就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愛你的人,總有一天也會離開你。如果你欺騙孩子說:“外公沒有死,他是上天堂享清福去了。”孩子就會夢想去天堂找外公,而不能理解死亡的含義。如果你對他說:“鮮花是不會凋謝的,它會永遠開放?!蹦敲?,孩子看到自己養的花凋謝了,就會不知所措。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需要孩子去了解,我們不能先告訴他不真實的,然后再去一一修正。真實的世界的確存在著各種矛盾沖突,但是孩子們必須在真實中認識世界。走進幼兒園,嵐曉開始接觸到家庭成員之外的角色——園長、老師和小朋友。在集體生活中,她經歷了想家、委屈和打架;懂得了友愛和為自己討回“公道”;學會了穿褲子、讀書、過家家、寫電話號碼,還學會了給受傷的手涂紅藥水……從這些經歷中,她體驗到了獨立和自我成就感,這就是成長的基石。在從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中,她開始逐漸學習到融入集體、社會的能力和尋找自我精神世界的能力。這個時期,如果你習慣代替孩子做這做那,動不動就說:“來,媽媽幫你!”或是在孩子受委屈的時候,總是**個站出來為他打抱不平,那么孩子就失去了進入社會與人相處的能力和勇氣。上學,是一個孩子*重要的經歷。如果說“未成年”期是18 年,那么在小學、中學讀書的時間就有12 年。所以,6 歲至18 歲是孩子極為重要的求學成長期。走出校園,他們能否適應社會、學會謀生、學會更好地生活,關鍵就在于這12 年當中孩子能否具備敢贏的膽量和能輸的承受力。嵐曉很幸運,她上了北京光明小學,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就是“我能行”。在這所充滿生機的學校里,嵐曉體驗過作文全班女生**名和當選班干部;體驗過因為成績優秀,用五朵“小紅花”換了一只“小綿羊”,又因為連得幾只“小綿羊”而獲得了優秀新生獎狀的成就感;也體驗過不按時交作業而受到老師懲罰的挫敗感。在“我能行”的教育環境中,嵐曉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她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強了。面對期中考試失利、媽媽發火的局面,女兒竟向媽媽說出“相信我也能夠成為人才”的豪言壯語。進入青春期的嵐曉,和別的女孩一樣有了**次月經、與老同學分離、愛戀男生、打耳洞的體驗。中考時,嵐曉經歷了由于成績排名中游給全家帶來的恐慌;經歷了每天學習13 個小時的煎熬;經歷了百年不遇的“非典”;經歷了由于壓力太大帶來的反叛……被母親稱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高考,嵐曉也承受了。她經歷了花錢補習、離家出走、逃課、日夜上網、手機被搶去派出所報案、考藝術院校被淘汰等不愉快的事情,戴著“倔強”這個帽子走過了三年。然而,她卻在高三感悟中寫下:“我的學習,我會自己努力,不管為了誰,以后的路是一個人走的;痛苦艱辛藏在里面,要面對的太多了,我怎么可能現在就認輸呢?”就是有了這種“我能行”的精神,經歷歷練的嵐曉,終于考上一所大學的廣告專業。 “以后的路該她自己走啦,無論乖巧也好,叛逆也好。”當女兒長到18 歲,母親馬蘭說出了這句話。其實,路是孩子自己走出來的,父母只是觀眾。人只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一定會經歷這些事,所以每一步都需要孩子自己來走,父母著急也無濟于事。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很多父母擔憂孩子受到社會不良現象的侵擾和傷害,不希望他們的精神世界被污染。然而,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狀態已經不再適用于現在的孩子。當我們想要為他們擋住眼睛、捂住耳朵的時候,孩子們正渴望了解自己的生存環境。2015 年,《知心姐姐》雜志“知心調查”在全國開展了《中國孩子精神成長需求調查》,近萬名中小學生參與調查,其中近百名中小學生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孩子們說出了四大渴望。其中,面對社會,孩子們渴望擁有參與體驗和實踐的機會。在調查中,記者向孩子提問:看到新聞中“虐待小動物”“老人摔倒了沒有人攙扶”“同伴之間的暴力事件”等社會新聞,你會有什么反應? 48.3% 的孩子表示“想知道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想了解背后的原因”;只有4.3% 的孩子表示“這些事與我無關”。精神成長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學會處理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一棵樹木是否擁有強大的生命力,*終要看其能否經得住大自然的考驗。孩子們接受的所有教育,歸根結底都是在為將來走入社會做準備。他們需要了解社會的途徑,渴望著參與實踐的機會。在調查中,問到“對于社會事件或社會人物,你更傾向于相信哪一方的想法”時,34.9% 的孩子表示更傾向于認同從“自己的社會實踐與體驗”中獲得的想法;30.9% 的孩子表示更認同“家庭和父母”的想法;只有5.4%的孩子愿意相信“網絡”;3.5% 的孩子傾向于認同“娛樂節目或偶像的觀點”。體驗,任何人都代替不了。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須親自嘗一嘗。面對社會、面對世界,很多孩子已經不再滿足成年人為他們準備的標準答案,他們渴望著通過真實的實踐和體驗,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愛因斯坦曾說:“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自己人生的*高目標?!迸囵B社會責任感都應該與孩子的精神成長同步,這樣他們就不會把承擔社會責任當作多余的壓力。當孩子們開始關注社會、渴望參與社會實踐時,就是在渴望著承擔責任,渴望成為社會未來的主人。孩子的成長歸根結底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自己才是成長的主體,父母不可越俎代庖。孩子只能從自己的實踐中學習,包括從成功的體驗中,更多地從失敗的教訓中學習。經歷,是人生*寶貴的財富。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在成長的路上,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讓他們去享受,不如讓孩子從小經歷風雨、享受陽光;與其為孩子著急上火,不如心平氣和看孩子如何去面對;與其對孩子橫加指責,不如為孩子鼓掌喝彩! __
悅長大-把孩子當孩子 作者簡介
盧勤,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高級編輯,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原總編輯,著名的“知心姐姐”。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