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風煮茗婺源茶事 內容簡介
婺源縣為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今屬江西省上饒市。因盛產綠茶,且產茶歷史悠久,故素有“茶鄉”之稱。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獨特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儒家思想的長期浸潤,等等,使婺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俗文化。除此之外,婺源種茶、制茶、飲茶的歷史,明清以來婺源茶葉出口的興衰,也值得注意。
松風煮茗婺源茶事 目錄
——葉脈中的相承
1 茶典中的標記
2 浙嶺上的方婆遺風
3 朱子儒學的浸潤
4 鄉野的清香
5 固守的情懷
二 約定俗成
——生活的信仰
1 洗三朝
2 客來敬茶
3 祭茶神
4 寄身的門道
5 木商簰夫溫水泡茶
6 茶禮
7 和事茶
8 以茶入饌
9 以茶為祭
10 茶燈
三 屋檐下的茶語
——生發的鄉土氣息
1 茶諺里的風趣
2 茶謎里的情趣
3 茶與水的鄉音
四 茶鄉的韻味
——心靈與精神的契合
1 茶的畫境
2 茶詩的表達
3 茶歌的情調
4 茶聯的鐫痕
五 風情的演繹
——婺源茶道的前世今生
1 農家茶
2 文士茶
3 富室茶
參考文獻
松風煮茗婺源茶事 節選
《華夏文庫 民俗書系 松風煮茗:婺源茶事》: 人的一生,手攥得再緊,也有撒手的時候。人,終歸于草木。這時,茶陪著人的身體,進入*后安眠的地方。 自古以來,婺源與其他茶區一樣,“無茶不在喪”的觀念在祭祀禮儀中根深蒂固。在婺源的民間習俗中,“茶”與喪祭的關系十分密切,幾乎貫穿了全過程:長輩辭世,送終的兒孫要看準時辰,為剛落氣的逝者放人“口含錢”和“甘露葉”。“口含錢”,即用金子或者銅特制的錢;而“甘露葉”呢,則是茶葉做成的“菱”。這就是俗語“手中自有甘露葉,口渴還有水紅菱”的出處。相傳,逝者有了這些,就可以不喝“孟婆湯”,當然也就不會忘記祖宗了。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有了“口含錢”,轉世投胎有人叫。報訃的時候,報訃者不管天晴落雨,都拿一把傘進門,傘尖朝下倚著八仙桌的桌腳,自己則一聲不響地坐在上門頭。這樣的舉動,儼如婺源民間報訃的暗號,主人一看便心領神會,泡上兩杯茶,左邊的敬獻逝者,右邊的才是給報訃者喝的。只有喝了一口主人泡的茶后,報訃者方能說出逝者的身份。遇到喪事,親戚朋友都會主動去幫忙,從某種層面凸顯家族的團結與鄰里的和睦。同一個村莊的人,也有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因為有時候兩個或者三個老人像約好了似的,一起“走”了。 入殮時,棺材內不僅要放“五谷包”(縫制的布袋內,分別裝有稻、黍、稷、麥、菽),還要放“茶葉包”。五谷是一種象征,作為隨葬物品不難理解;而茶葉隨葬,據說是有“潔凈、干燥”的作用。靈位前,一日三餐還要供茶飯。舊時,不同的親人參加祭奠的祭品是有區別的,《婺源縣志》中就有“親朋祭奠用茶果,婿、甥祭奠用雞魚肉”的記載。親朋好友前來“吊香”(拜奠),必須要喝一口喪家端上的茶水。按照婺源民間的解釋,一是表示答謝,二是可以免除災晦。 婺源鄉村的習俗如此,朱熹也隨鄉俗。朱熹的門人程深父病逝,他“深為悲嘆”,在與林擇之的書信中說:“香茶在其弟處,煩為于其靈前焚香點茶,致此微意。” 茶與生命的因緣,結合得如此緊密,它一直伴著靈魂走向那個未知世界的奇異之門。 茫然、敬畏、悲涼、神秘、虛無,共同構筑了婺源喪祭的迷宮,而茶,無疑是重生的喻體。婺源鄉村無數生命的故事,就隱藏在以茶為祭的過程中。 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只有圣潔的茶才可以陪著安然慈悲的神明? “慎終追遠。”無論祭祀與喪禮,都是對亡靈與生命的崇拜與敬畏。而表達敬意與感恩的直接方式,就是把家中*為好吃的、*為好喝的端上進獻。 ……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