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世三千景 浮世繪藝術精選集
-
>
中國美術8000年
-
>
西洋鏡--中國寺廟建筑與靈巖寺羅漢
-
>
和光同塵:徐家樹攝影集(普通版)
-
>
航拍廣州
-
>
(精)如何用手機拍一部電影(八品)
-
>
銀翼殺手2029
交響曲的聲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62916
- 條形碼:9787559462916 ; 978-7-5594-629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交響曲的聲音 本書特色
音樂是流動的建筑,交響曲則是其中*宏偉的殿堂。 零基礎,漸進式,領略音樂的交響之美。 古典到現代,十四位作曲家交響曲全解析。
交響曲的聲音 內容簡介
《交響曲的聲音》是一本古典音樂入門通識讀物,旨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眾普及交響曲的發展歷史、代表人物、樂章結構、樂隊組成、樂器種類等基本常識,并具體提供了包括賞樂禮儀、唱片挑選等在內的欣賞交響曲的基本路徑。 全書以樂章形式劃分為五個部分,從“交響曲從聽開始”“不可或缺的管弦樂團”“音高、音長、音強和音色”“管弦樂團大家庭”“交響曲為什么多為四個樂章”等細節出發,逐步引導讀者走進交響曲的世界;同時,詳細介紹了從古典主義時期“交響曲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樂圣”貝多芬,到浪漫主義時期舒伯特、柏遼茲、布魯克納、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西貝柳斯、拉赫瑪尼諾夫,再到現代時期的馬勒、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等一系列交響曲大師及其代表作。 由此,考據嚴謹而又淺顯易懂地向讀者提供了欣賞交響曲、愛上交響曲的基本知識、路徑和曲目,解決了大眾對于交響曲如何聽與如何欣賞的問題。
交響曲的聲音 目錄
交響曲:歷史演變中的聲音 / 佘江濤
聽交響曲的聲音
**樂章 快板
一、交響曲從聽開始
(一)進音樂廳
1. 無處不在的混響
2. 賞樂要遵守禮儀
(二)聽錄音
1. 追求“發燒”
2. 保真的音響器材
3. 紛繁的唱片世界
4. 不肯灌錄音像制品的指揮家
二、不可或缺的管弦樂團
三、音高、音長、音強和音色
四、管弦樂團大家庭
(一)弓弦樂家族為什么都在樂隊的前面?
1. 小提琴的首席為何重要
2. 弓弦樂器的聲音能顯示些什么
3. 鶴立雞群的撥弦樂器——豎琴
(二)木管樂器家族是用木料做的嗎?
1. 純凈燦爛的長笛族
2. 柔情似水的簧管族
(三)銅管樂器
(四)打擊樂器
1. 有調打擊樂器
2. 無調打擊樂器
(五)鍵盤樂器
1. 為什么交響曲中鮮有鋼琴聲部
2. 管風琴怎么進入交響曲
(六)《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
(七)混合音色的怦然心動
第二樂章 柔板
一、交響曲不等于交響樂
(一)交響曲是一盤“雜燴”
(二)你喜歡有標題的交響曲?
(三)交響曲為何鮮見標題
(四)用心欣賞交響曲
(五)大調與小調能表示什么
(六)不協和音為何不悅耳
二、交響曲為什么多為四個樂章
(一)交響曲如此多的“板”
(二)豐富多彩的曲式
1. 奏鳴曲與奏鳴曲式
2. 音樂如何劃分段落
3. 并非為舞蹈而作的小步舞曲
4. 解謎游戲似的變奏曲式
5. 兜圈子的回旋曲
第三樂章 中庸的快板(古典)
一、“交響曲之父”海頓
1. 早期交響曲
2. 狂飆時期
3. 戲劇歌劇化時期
4. 巴黎交響曲
5. 牛津交響曲
6. 倫敦交響曲之大眾風格
7. “A”和“B”交響曲
二、音樂天才莫扎特
1. 孩提時代(1764—1771)
2. 薩爾茨堡時期(1771—1777)
3. 成熟期(1778—1788)
4. *后三部交響曲
三、樂圣貝多芬
1. 早期(**、第二交響曲)
2. 中期(第三—第八交響曲)
3. 晚期(第九交響曲)
第四樂章諧謔曲(浪漫)
一、“詩意的音樂家”舒伯特
二、“標題作曲家”柏遼茲
三、“貝圣傳統繼承人”勃拉姆斯
四、“虔誠的作曲家”布魯克納
五、“悲愴大師”柴可夫斯基
六、“鄉愁音樂家”德沃夏克
七、“民族音樂代表”西貝柳斯
八、“憂郁大師”拉赫瑪尼諾夫
第五樂章 甚急板(現代)
一、“*長交響曲大師”馬勒
二、“放肆孩童”普羅科菲耶夫
三、“20世紀交響曲大師”肖斯塔科維奇
交響曲的聲音 節選
交響曲為什么多為四個樂章 交響曲像文學中多章節的中長篇小說一樣,通常以多個樂章形式出現。大家熟知的J.S.巴赫沒寫過交響曲,而他兒子C.P.E.巴赫卻比較早地開始使用四樂章結構,但當時的樂隊編制極小。 現在我們熟悉的交響曲大多為四個樂章,但早期的交響曲卻是三個樂章。交響曲演變自17世紀末意大利式歌劇序曲。那時的序曲是以“快—慢—快”三段形式呈現的,這就為后來交響曲形成“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樂章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樂章的出現不難理解。試想一本長篇小說,如果從頭到尾沒有章節,讀者肯定是讀得不耐煩的。交響曲也是這樣,半個小時的作品不分樂章,沒有速度變化,聽眾也很難將曲子堅持聽到底。其實不僅交響曲,音樂中還有不少體裁也是四個樂章,如弦樂四重奏等,都擁有四個樂章。其實這是作曲家們遵循的約定俗成之定式。 海頓是公認的“交響曲之父”,他在18世紀,承繼前人創作實踐,規范了古典時期的交響曲曲式。海頓一生寫了104部交響曲,在形式上對交響曲進行大量的實踐與探索。他早期創作的交響曲(《**交響曲》至《第30交響曲》)斷斷續續地保持著前人的三個樂章結構,也嘗試了四個樂章,甚至《第七交響曲》還寫出了五個樂章;直到《第31交響曲》后才逐步確立了四個樂章的地位。可以說,海頓創作交響曲的歷程,幾乎就是交響曲從創立到探索再到成熟的系列過程,給交響曲作為一種曲式流芳后代,為后來的作曲家創作交響曲,奠定了基礎,也指明了方向。勃拉姆斯曾贊譽:海頓之后,寫交響曲已不再是件輕松的事了。 交響曲的樂章通常以不同的演奏速度與表情來顯示其各自的特征。古典派和早期浪漫派交響曲的四個樂章結構通常一開始是快板,接著是個慢樂章,然后是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后是另一首快板或回旋曲。當然這個順序,作曲家視內容表現的需要,也會進行一些微調,甚至顛覆性的調整。 通常情況下,**樂章速度快,采用奏鳴曲式。與寫文章一樣,**樂章是整部作品導引的核心。音樂走向活潑或歡快,充滿戲劇性,由兩個性格鮮明而又形成對比的主題進行著呈示(Exposition)、展開(Development)和再現(Recapitulation),有時還會附有一小段結尾(Coda),如哲學觀念,示意矛盾的起因、發展、對立和暫時的統一。 就像文學作品的開頭,在主題的呈示中,有時通過小段引言,有時直接開門見山;只不過文學是通過文字,而音樂是通過音符呈現。呈示部分是將音樂主題呈現,確立音樂形象,并通過調的變化橋段,與主副題的對比,將樂思持續。 展開部分進入到樂思的發展變化與升華階段,將呈示部的主題作富于動力的發展,利用音樂創作手段與風格進行各種組合和發揮,形式多樣,以期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旋律、節奏與和聲更加性格化。 再現部分即是呈示部分的再現,但絕不是之前的簡單重復,其無論從強度和力度上都有所不同。 簡單的結尾樂段有時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散發出光彩與能量。 第二樂章速度徐緩,采用二段式、三段式或變奏曲等,曲調緩慢如歌,內容往往表現生活的體驗和哲理性的沉思。通常主題優美婉轉,富于深情;裝飾也更加華麗,嫵媚動人。是交響曲抒發感情的中心段落。 第三樂章速度中庸或稍快,為小步舞曲或諧謔曲(也有稱詼諧曲的),音樂體現了矛盾沖突之后的閑暇、休整和娛樂。“交響曲之父”海頓在其龐大數量的交響曲中,幾乎都使用了小步舞曲,盡管有的不在第三樂章上。但畢竟小步舞曲速度緩慢,多少呈現出宮廷式的媚俗與平庸,貝多芬在此基礎上推出諧謔曲體裁。應該說“小步舞曲”和“諧謔曲”在形式上是相同的,無論是強弱對比還是情緒變化,諧謔曲要比小步舞曲來得更為活躍而奔放,更加活潑、輕松,而富有生活情趣。 第四樂章又稱“終樂章”,起著與**樂章遙相呼應、相互平衡的作用。一般為快板或急板,內容與矛盾對立的結果有關,常表現樂觀、肯定的態度和勝利凱歌般的節日歡慶場面。終樂章的形式豐富多彩,常見的有奏鳴曲式、變奏曲式、回旋曲式和賦格等。 以上四個樂章安排并不是完全一成不變的,樂章的安置順序有時根據作曲家自己的意思來確定。海頓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嘗試,有的作品將速度徐緩的慢板放在**樂章,如《第49交響曲“受難”》和《第88交響曲》;有的作品又將小步舞曲置于第二樂章,如《第44交響曲“悲傷”》;有的將急板放在第二樂章,如《第22交響曲“哲學家”》。直至后期,他才逐步將樂章的安置順序按上述的順序穩定化。 (一)交響曲如此多的“板” 作曲家除非要在自己的交響曲上強調些特別的內容,通常情況下我們很少看到樂章上有實質內容的標題。我們看到樂章上標注的基本都是這個“板”或者那個“板”的演奏速度(tempo)與表情,如快板、慢板、急板等等。這些標出的“板”是作曲家告訴或提示演奏者要用多快或多慢的速度以及表情來演奏,原文通常是意大利文。我們在交響曲節目單與碟片上躲不開的也是這些“板”。當然,這些“板”譯成中文,還能有助于聽眾略知一二;如果全是外文,而且是意大利文,聽眾可是一頭霧水了。那么這些“板”究竟對聽眾欣賞交響曲有什么幫助呢?回答是肯定的!因為音樂速度的快慢與表情會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體驗,也是決定音樂形象的關鍵。 我們聽一段慢速的樂曲,總有抒情、沉思,甚至憂郁悲傷的感覺;而這樣的樂曲,如果加快速度來演奏,我們的感覺會煥然一新:喜悅、歡快,甚至奔放。人是有機的共振體,人體內在的振動頻率經常會受到周圍各種聲音的影響。每種聲音都有它們各自不同的頻率,當它們進入我們的身體時,就會和人體內在的振動頻率發生聯系。音樂速度不同,聲波的振動頻率也不一樣,作用于我們身體時,諧和與否,會產生正反截然不同的情緒效果。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聽同一部交響曲時,不同的指揮和不同的管弦樂團演奏的效果不一樣,給人的感悟也不一樣。當然,一部完整且具有感染力的交響曲是由多種音樂要素構成的,如旋律、音色、力度、和聲、調式、曲式、配器等等,但速度與表情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覷。 其實,我們看到的樂章上的速度大多與表情息息相關。通常的四個樂章,快、慢、緩、急總關情。我們看到的“板”不僅是速度的體現,還有表情與情感的表達,如,“莊板”指的是沉重的、嚴肅的感覺;“急板”更多強調的是熱烈且奔放的情緒。當然樂章有時不標速度,直接標上表情,演奏者和聽眾都可一目了然。 速度與表情似乎已成了音樂上的“潛規則”:表達熱烈、歡快等等情感與情緒,速度通常是稍快的;抒發憂郁、沉痛、肅穆、沉思、柔情等,速度是稍慢的;彰顯舒展、甜美、優雅、詼諧、贊頌等,是中速的;宣泄奔放、飛翔、活潑、輝煌和高興,則是急速的。我們可以通過速度來了解情緒,感受速度對音樂的表現。 交響曲在演奏時存在著音樂的二度創作問題,指揮家對于作曲家創作的交響曲,從認識、理解與感悟的角度亦不盡相同;盡管交響曲的樂章上標明了速度與表情,指揮家對作品的演奏處理與表現意圖也是不一樣的。指揮家對每部交響曲的處理,在尊重原創或前人演奏經驗的基礎上,演繹過程中或多或少地代表了某一特定時期、特定環境、特定人群的審美需求和表現能力。尤其,本真演奏與現代演奏常常處于爭議之中。不同指揮家采用不同的演奏速度,本意都是試圖體現作曲家的精神和創作意圖。同樣的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極柔的柔板,卡拉揚指揮用時16分,而切利比達奇卻漫長至19分,而提倡“本真”的加德納只用時12分;而這些速度的施用,無不調動著聽眾的情緒,又無不決定著交響曲的音樂形象,其結果是一樣出色。如果我們在參照已標明的速度的基礎上,認真對比各指揮家的演奏版本,我們獲得的音樂形象將會更有靈性,更有魅力,更有深度,且更有藝術價值。
交響曲的聲音 作者簡介
王銳,江蘇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古典音樂發燒友。在研究西方古典音樂的同時,撰寫大量評論文章發表于報刊,創作并翻譯多部音樂欣賞專著。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