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妖bbbbbxxxxxhd,国产绿帽绿奴一区二区,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鲁鲁狠色综合色综合网站,www.55se.com,亚洲精品资源在线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飲食人類學視域下的遼代飲食文化研究

包郵 飲食人類學視域下的遼代飲食文化研究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06-01
開本: 16開 頁數: 258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101.1(7.9折) 定價  ¥12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飲食人類學視域下的遼代飲食文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9382
  • 條形碼:9787030689382 ; 978-7-03-06893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飲食人類學視域下的遼代飲食文化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站在飲食人類學的視域中,綜合運用民族學、考古學、歷史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及資料,以遼代飲食文化為研究對象,論述飲食人類學的學科構建、北方草原飲食文化區的界定、飲食觀念和飲食理論、遼代生計方式與飲食構成、飲食器具分類與造型、制度文化與飲食階層性、禮儀中的飲食行為與社會文化功能、藝術形式中的飲食文化與飲食藝術、飲食文化的象征表意與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推動飲食人類學這門學科的發展,并對人類學的中國化研究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還會深化對草原文化的整體研究。

飲食人類學視域下的遼代飲食文化研究 目錄

目錄
緒論 中國北方草原飲食文化學術史梳理 1
壹 飲食人類學的學科構建及其對食學理論的支撐 10
一、飲食人類學的理論構成 10
二、飲食人類學在國內外的實踐以及對食學的理論支撐 16
三、飲食人類學方法及在遼代飲食文化研究中的運用 22
四、文化多樣性理論與飲食文化研究 25
貳 北方草原飲食文化區的界定與文化生態觀 28
一、北方草原飲食文化區的界定 28
二、北方草原飲食文化區的歷史分期 32
三、草原飲食文化的生態觀 36
(一)草原生態環境下的飲食觀念 36
(二)多種生態環境下的飲食多樣化 43
四、草原飲食觀念與理論的發展 48
(一)飲食理論的雛形期 49
(二)飲食理論的初步發展 51
(三)飲食理論的逐步完善 55
(四)近現代飲食理論的創新 58
叁 遼代的生計方式與飲食構成 64
一、契丹的族源 64
二、遼代的人口數量 69
三、遼代的多種生計方式 72
(一)牧業經濟是遼代社會主要的生計方式 73
(二)農業經濟在生計方式中的并重地位 76
(三)漁獵為輔的生計方式 79
(四)手工業是生計方式的生產保障 82
四、遼代飲食的基本結構 84
(一)主食中的肉、乳、糧 84
(二)副食中的果蔬 86
(三)餐飲中的茶與酒 88
五、遼代的飲食風味 91
(一)頭魚宴與頭鵝宴 92
(二)貔貍饌 95
(三)其他飲食風味 95
(四)考古發現所見的飲食 96
肆 遼代飲食器具的分類與造型 99
一、飲食器的分類與用途 99
(一)炊煮器 100
(二)盛食器 102
(三)進食器 107
(四)飲用器 109
(五)茶器 112
(六)貯藏器 115
(七)盥洗器 116
(八)其他器具 118
二、飲食器的造型 121
(一)金屬飲食器的造型 121
(二)陶瓷飲食器的造型 126
(三)玉石與玻璃飲食器的造型 129
(四)皮木飲食器的造型 133
伍 制度文化與遼代飲食階層性 135
一、文化人類學關于制度文化的表述 135
二、遼代保護經濟發展的政策 139
三、遼代的賦稅和罰沒家產的法律制度 142
四、遼代飲食階層性 144
陸 遼代禮儀中的飲食行為與社會文化功能 151
一、人生歷程中的飲食行為 151
(一)降生及生日中的飲食行為 151
(二)婚禮儀式表現的飲食行為 155
(三)喪葬儀式反映的飲食行為 157
二、歲時節日活動中的飲食行為 162
(一)傳統節日中的飲食行為 163
(二)歷法節氣節日中的飲食行為 167
(三)生產節日中的飲食行為 168
三、人際交往中的飲食行為 169
(一)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飲食行為 169
(二)民族之間交往的飲食行為 171
四、原始祭祀活動中的飲食行為 175
(一)祭祀自然物象活動中的飲食行為 176
(二)祭祀祖先活動中的飲食行為 180
五、飲食行為中的習俗 183
(一)餐坐習俗 184
(二)進食習俗 185
(三)宴飲習俗 187
(四)賞賜與“帶福還家” 190
柒 遼代藝術形式體現的飲食文化與飲食藝術 193
一、繪畫藝術反映的飲食文化 193
(一)巖畫藝術中的飲食資料來源 193
(二)墓葬壁畫藝術中的飲食場面 195
(三)墓葬壁畫圖像體現的茶酒風俗 205
二、音樂舞蹈與文學作品表現的飲食文化 216
(一)音樂舞蹈藝術與飲食活動 216
(二)文學作品描述的飲食文化 219
三、飲食藝術 223
(一)烹飪中的藝術 223
(二)宴飲中的藝術 225
捌 遼代飲食文化的象征表意與交往交流交融 228
一、遼代飲食文化的象征表意 229
(一)飲食器的吉祥圖案與文化含義 229
(二)飲食行為的文化象征 235
二、遼代飲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239
(一)飲食文化的傳承 239
(二)飲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242
參考文獻 252
后記 257  
插圖目錄
圖1 《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研究》獲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優秀食學著作“隨園獎”證書 20
圖2 白釉雞冠壺 31
圖3 大窯文化遺址 33
圖4 帶蓋彩陶罐 33
圖5 環首青銅刀 34
圖6 佇立狀鹿形青銅飾牌 34
圖7 白釉綠彩剔花鳳首瓶 35
圖8 細石器 37
圖9 勾云形玉佩 38
圖10 鹿首蛇身紋灰陶尊 39
圖11 蒙古族轉場 40
圖12 牧場 41
圖13 樺樹皮罐 44
圖14 筒形陶罐 51
圖15 灰陶鬲 52
圖16 青銅盉 53
圖17 銀匜 56
圖18 契丹人草原放牧圖 76
圖19 鐵犁鏵 78
圖20 雙鹿紋包金銀箭囊飾片 81
圖21 射虎圖 82
圖22 內蒙古赤峰市缸瓦窯遼代遺址 83
圖23 烹飪圖 85
圖24 備餐圖 86
圖25 西瓜圖 88
圖26 銅釀酒鍋 89
圖27 備飲圖 89
圖28 玉柄銀刺鵝錐 94
圖29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遼張文藻墓的飲食出土狀況 97
圖30 六耳銅鍋 100
圖31 烹飪圖 102
圖32 白瓷穿系蓋罐 103
圖33 摩羯紋金花銀碗 104
圖34 玻璃盤 105
圖35 纏枝菊花紋花口青瓷盤 105
圖36 三彩圓盤 106
圖37 銀箸、匙 108
圖38 摩羯紋包金銀柄鐵刀 109
圖39 五瓣花形金杯 110
圖40 銀盞托 111
圖41 環狀提梁皮囊式雞冠壺 112
圖42 綠釉雙猴紋刻花雞冠壺 112
圖43 黃釉雞冠壺 112
圖44 鐵執壺 114
圖45 盤帶紋銀盞托 115
圖46 龍紋銀盒 115
圖47 內蒙古巴林左旗遼祖陵祭祀大殿遺址貯藏器出土情況 116
圖48 鎏金銀匜 117
圖49 鎏金摩羯團花紋銀洗 117
圖50 石磨 118
圖51 銀執壺、銀溫碗 120
圖52 鎏金對雁團花紋銀渣斗 120
圖53 鎏金鴛鴦團花紋銀碗 122
圖54 雙鴛朵帶紋金碗 123
圖55 龍紋花式口銀碟 124
圖56 復瓣仰蓮紋銀杯 125
圖57 “官”字款描金白瓷盤 127
圖58 綠釉刻花鳳首瓶 128
圖59 三彩貓形壺 129
圖60 三彩龍紋執壺 129
圖61 玻璃帶把杯 132
圖62 玻璃高足杯 132
圖63 刻花高頸玻璃瓶 132
圖64 木雞冠壺 134
圖65 漆碗 134
圖66 鎏金雙鳳紋銀盤 147
圖67 白瓷四系瓶 147
圖68 鎏金蓮花紋銀缽 147
圖69 備飲圖 148
圖70 荷花形銀杯 155
圖71 瑪瑙杯 158
圖72 鎏金團龍紋銀高足杯及內飾 180
圖73 內蒙古巴林右旗遼罕山1號祭祀建筑遺址平剖面圖 180
圖74 進飲圖 187
圖75 宴飲圖 189
圖76 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砧子山馬圖巖畫 194
圖77 放牧圖 197
圖78 備飲圖 199
圖79 庖廚圖 200
圖80 烹飪圖 201
圖81 墓主人宴飲圖 202
圖82 卓歇圖 202
圖83 進食圖 203
圖84 備茶圖 204
圖85 男侍圖 206
圖86 宴飲圖 206
圖87 進茶圖 209
圖88 廳堂圖 211
圖89 女侍圖 211
圖90 備飲圖 212
圖91 進酒圖 214
圖92 進食圖 215
圖93 宴飲行樂圖 220
圖94 茶道圖 225
圖95 鎏金飛鳳團花紋銀碗 231
圖96 鎏金臥鹿紋銀雞冠壺 231
圖97 鴛鴦形三彩壺 232
圖98 蓮花形白瓷碗 232
圖99 白釉剔花牡丹紋雞冠壺 233
圖100 黑釉葫蘆瓶 233
圖101 鎏金《孝子圖》銀壺 234
圖102 鎏金雙鴛朵帶紋銀碗 235
圖103 鎏金鋬耳銀杯 241
圖104 對雁銜花紋金杯 246
圖105 蓮花形白瓷執壺、溫碗 247
圖106 柳斗形銀杯 248
圖107 鎏金鴻雁紋銀耳杯 250
圖108 “官”字款蓮紋白瓷蓋罐 251

展開全部

飲食人類學視域下的遼代飲食文化研究 節選

緒 論   中國北方草原飲食文化學術史梳理   中國北方草原地區主要是指東起我國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接長城沿線、北至蒙古國和俄羅斯交界的廣大區域,在地理位置上處于北緯40度至50度之間的狹長草原地帶,以現今內蒙古地區為主,包括東北三省西部和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的北部以及甘肅西北部、新疆天山以北等地區。歷史上在距今60萬年前就出現了人類活動的遺跡,揭開了北方草原文化的歷史帷幕,到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形成了大型石器和小型石器兩大石器文化系統。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后,在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東南部地區、陰山以北地區,形成原始文化發展譜系,從距今9000年前延續到4000年前,為中華文明發祥的源地之一。青銅時代,在內蒙古中南部和東南部地區,夏、商、西周、東周的發展序列比較完備整齊,加之其他地區青銅文化的交相輝映,形成北方系青銅文化的主體,甚至發現了商周時期的錫礦和銅礦遺址,解決了長期以來青銅原料來源未解的困惑難題。在夏晚期至早商時期,隨著氣候條件發生變化,開始有牧業的發展,經過一個半農半牧的階段以后,到西周晚期進入牧業為主的經濟時代,隨之出現了游牧民族,創造了包容開放的游牧文化,并成為草原文化的核心所在。具體到飲食文化,作為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其飲食制度、飲食階層、飲食藝術、飲食風俗、飲食理論又涉及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內涵,同樣歷經了北方草原飲食文化的時空發展過程,并在自身特點的基礎上與中原地區、周邊地區和西方地區諸民族飲食文化進行相互的交往交流交融,豐富了北方草原飲食文化的內涵,在中國飲食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后形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歷史基礎。   從學術界對北方草原飲食文化研究的狀況看,系統性的研究成果較少,多數是零散的介紹,作為著作中的一小部分或者以論文的形式出現,涉及民族學、考古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學科領域,真正從多學科角度去綜合研究的成果更是鳳毛麟角。這就需要重新審視北方草原地區飲食文化,需要有嚴謹的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作為導引,需要梳理近百年來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對該地區飲食文化進行綜合性、跨學科的研究。因此,必須掌握大量前人研究的資料,在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前提下,結合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等資料,深入分析北方草原飲食文化方面的文獻,進而挖掘飲食文化所蘊含的各種文化信息。   在梳理學術界對北方草原飲食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研究狀況分為三個階段,即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20世紀80年代至今。**階段的總體研究成果較少,而且外國學者的成果較多,主要反映在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等領域,偏重飲食器和飲食風俗的研究,雖然不夠系統,但畢竟為后來北方草原飲食文化的縱深研究奠定了基礎。法國學者沙畹著《西突厥史料》(商務印書館,1935年),記錄了西突厥的飲食宗教禮俗等內容。英國學者巴克爾著《匈奴史》(商務印書館,1934年),涉及匈奴的社會生活。日本學者白鳥庫吉著《東胡民族考》(商務印書館,1934年),也涉及東胡的飲食生活。俄國學者波茲德涅耶夫于1892年到內蒙古地區調查,著有《蒙古及蒙古人》第1卷和第2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1989年),對遼代、元代的飲食風俗有所涉及。俄國人科茲洛夫于1899年開始對內蒙古地區進行考察活動,弄清了位于額濟納旗哈拉浩特(黑城)遺址的位置,著有《蒙古 青海和哈拉浩特遺址》(蘇聯國立地理書籍出版社,1948年),提到了黑城遺址出土的瓷質飲食器。瑞典人斯文赫定于1927年組建西北科學考察團,對額濟納河流域西夏和元代遺跡及墓葬進行調查,著有《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考古報告》《蒙新探險日記》等,也涉及飲食器。日本學者濱田耕作、水野清一著《赤峰紅山后—熱河省赤峰紅山后史前遺跡》,(《東方考古學叢刊》,甲種第6冊,東亞考古學會,1938年),通過對內蒙古赤峰市紅山遺址的調查,論述了飲食器中彩陶、“之”字紋陶器的類型,并對陶質飲食器進行描述。日本學者鳥居龍藏曾多次到赤峰、通遼等地進行調查,著有《蒙古紀行》《遼之文化》《遼文化再探》等,有關于遼代飲食器的記述。1939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派田村實造、小林行雄到內蒙古巴林右旗調查,掘開遼代慶陵墓室進行測繪、攝影、臨摹,著有《慶陵—關于東蒙古遼代帝王陵墓的研究報告》,涉及墓葬壁畫中的飲食圖像。1943年和1944年,日本學者上原之節等對赤峰郊區缸瓦窯遺址進行實地調查和發掘,對遼代瓷質飲食器的造型、類別、燒制等進行綜合研究(佟柱臣《赤峰缸瓦窯遼代窯址發掘通信》,《盛京時報》1944年8月10、19、20日第4版連載)。日本小山富士夫等人發掘遼上京遺址內的白瓷窯址,并調查赤峰缸瓦窯、巴林左旗白音高勒窯址,對遼代陶瓷器進行了研究。日本學者水野清一、江上波夫著《綏遠青銅器》,對內蒙古地區的青銅器類型、文化交流做了比較詳細的論述。   我國的學者在這一階段也對內蒙古地區的相關遺址進行調研,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1927年西北科學考察團成員徐炳旭教授,在《徐旭生西游日記》中記錄了內蒙古考察的情況。黃文弼在內蒙古達茂旗找到元代汪古部居住的趙王城,并發現《王傅德風堂碑記》石碑,發表在《燕京學報》上。在民族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如凌純聲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商務印書館,1934年),涉及赫哲族的飲食來源、飲食結構、飲食風俗等內容。   第二階段為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不久,為此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進行了民族識別和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的工作,直接涉及北方草原地區少數民族的飲食狀況、飲食風俗、飲食來源等。如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從70年代末開始陸續出版,包括“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書”,都涉及北方草原地區生活的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等民族的飲食狀況。在考古學方面,發現的墓葬、窖藏等遺跡,編寫發掘或清理報告和簡報,對新石器時代文化、青銅文化及匈奴、鮮卑、遼、西夏、金、元的飲食器有諸多的論述。在歷史學方面,涉及匈奴、烏桓、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的飲食文化。如馬長壽著《突厥人和突厥汗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岑仲勉著《突厥集史》(中華書局,1958年),蒙文通著《周秦少數民族研究》(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馬長壽著《北狄與匈奴》(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烏桓與鮮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第三階段為20世紀80年代至今,隨著改革開放,學術界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北方草原飲食文化研究也迎來了新的氣象,反映在民族學、考古學、歷史學等領域中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主要包括飲食器的類型與造型、飲食來源、飲食風味、飲食結構、飲食禮俗、飲食行為等,但多數的成果不夠系統全面。在外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中,這一時期翻譯出版的著作較多。如意大利商人馬可 波羅著《馬可 波羅行紀》(馮承鈞譯,東方出版社,2011年)和英國使臣道森編《出使蒙古記》(呂浦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都記載了元代蒙古貴族的金銀飲食器和宴會情況。此外,伊朗學者志費尼著《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濟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波斯學者拉施特主編《史集》(余大均、周建奇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蘇聯學者符拉基米爾佐夫著《蒙古社會制度史》(劉榮焌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法國學者伯希和著《蒙古與教廷》(馮承鈞譯,中華書局,1994年),法國學者雷納 格魯塞著《蒙古帝國史》(龔鉞譯,商務印書館,1989年),日本學者和田清著《明代蒙古史論集》(潘世憲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俄國學者史祿國著《北方通古斯的社會組織》(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俄國學者波茲德涅耶夫著《蒙古及蒙古人》(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蒙古學者沙 比拉著《蒙古史學史》(陳弘法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88年)等,都對古代蒙古族的飲食文化有所觸及。日本學者杉山正明的《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烏蘭烏日娜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依照唐、五代、兩宋、元朝的歷史變遷主線來呈現公元10至14世紀的中國史。蘇聯學者普 巴 科諾瓦洛夫等著《蒙古高原考古研究》(陳泓法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6年),論述蒙古高原發現的東胡、匈奴、鮮卑、契丹、回鶻、突厥、西夏、蒙古等民族的遺址和遺跡,涉及這些古代民族的飲食器。   這一階段國內學術界對北方草原飲食文化研究的成果也比較零散,多數都是涉及其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在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中,多見對北方草原地區飲食器具的類型和造型藝術、飲食來源的描述。如田廣金等著《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陳炳應著《西夏文物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1至3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1997年、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與墓地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96年),內蒙古文化廳主編《草原文化》(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敖漢趙寶溝:新石器時代聚落》(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魏堅編著《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朱開溝:青銅時代早期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遼陳國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高延青主編《北方民族文化新論》(哈爾濱出版社,2001年),魏堅編著《廟子溝與大壩溝—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發掘報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魏堅主編《內蒙古地區鮮卑墓葬的發現與研究》(科學出版社,2004年),陳永志主編《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田廣金著《北方文化與匈奴文明》(鳳凰出版社,2005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青銅器》(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2007年),魏堅著《元上都》(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陳凌著《突厥汗國與歐亞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畢德廣著《奚族文化研究》(科學出版社,2016年),劉未著《遼代墓葬的考古學研究》(科學出版社,2016年),倪潤安著《光宅中原:拓跋至北魏的墓葬文化與社會演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等。孫建華編著《內蒙古遼代壁畫》(文物出版社,2009年),以遼墓壁畫題材為主,表現宮廷和貴族生活的起居宴飲圖、放牧圖等內容。彭善國著《遼金元陶瓷考古研究》(科學出版社,2013年),介紹遼代陶瓷窯址和飲食器類型以及各個窯口瓷器的流布、金元時期瓷器品種與形制、東北地區出土的釉陶等,涉及南北方陶瓷文化的交流。齊東方、李雨生著《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玻璃器》(開明出版社,2018年),第六章為“宋遼玻璃器”,涉及從西方傳入的玻璃飲食器。   在民族學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是在北方民族的經濟類型、文化藝術、民俗風情中涉及飲食文化的內容。如呂光天著《北方民族原始社會形態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陳慶隆著《游牧民族的國家》(臺北圖文出版社,1985年),史金波著《西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王迅等編著《蒙古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0年),徐世明、毅松編著《內蒙古少數民族風情》(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楊 道爾吉編著《鄂爾多斯風俗錄》(蒙古學出版社,1993年),寧昶英著《塞北風俗》(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年),徐萬邦、祁慶富著《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徐萬邦著《中國少數民族節日與風情(2版)》(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安柯欽夫等主編《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陳兆復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