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自己的書一本沒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8124
- 條形碼:9787532178124 ; 978-7-5321-7812-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為什么自己的書一本沒寫 本書特色
“我之所以從沒寫過一本自己的書,決不是意圖和文學一刀兩斷;我從未把顆粒不收當作實現目標,或把生產乏力當作生產模式。我無意破壞,恰恰相反,我打定主意要遵守圖書界的規則。”
……
主人公充滿創作欲望,卻又難以成篇。是什么阻礙了他的寫作?與文字的關系?與語言的關系?與自身經歷的關系?與自我理想的關系?
短小精悍,博學幽默,這本自稱不是書的書以自嘲的筆法,或明或隱地引用、摹仿了近兩百位哲人、文豪,在脫口秀般的節奏中設下一個個腦力挑戰,抽絲剝繭地解剖寫作欲望,令人思考寫作與文學的真諦究竟為何。
烏力波文學經典。
法國第三十三屆黑色幽默文學大獎獲獎作品。
我為什么自己的書一本沒寫 內容簡介
文學創作隨筆。這是一本有趣的小冊子,是一本關于書的書,一本關于寫作的書。整本書是對書的一次反諷,對寫作的一次反諷。反諷來自作者的精英主義,入選“黑色幽默”獎也證明了這一點,黑色幽默恰恰是一代精英對時代平庸文化的反諷。書籍是人類表達欲的載體,每本書都是一個個體的表達綜合,也幾乎每個讀者都有寫書(表達)的欲望。那為什么沒寫呢?本書作者給出的是一個精英式的標準,這個精英式的標準反過來也會讓讀者頻頻點頭,因為他說出了關鍵兩點:1,書有書的金線,遺憾的是絕大部分出版圖書都未達到這根金線,這是一個精英式的標準,但也是對的標準,書本該有的標準。2,金線是什么,作者說出了金線的三部分關系組成。以上兩點,對當下讀者一樣受用,對當下圖書市場也一樣受用。當然,幽默甚至略有點玩世不恭的文體更讓論述增色,妙語頻頻,幽了書籍一默,也幽了圖書市場一默,讀者可以于嬉笑間被感化到,寫書者或潛在的寫書者也會被抽到鞭子。
我為什么自己的書一本沒寫 目錄
書名
**頁
歸并
**次暫停時間
正確用法
獨一無二的書
文字的順序/范疇/指令
第二次暫停時間
主人公
空白
*后的話
向讀者告別
我為什么自己的書一本沒寫 節選
《我為什么自己的書一本沒寫》。很多人會覺得這個書名是個挑釁:我借用并篡改了那個極其知名的標題,其背后膨脹的欲望難道不是希望和雷蒙•魯塞爾比肩,甚至于(哦,不知天高地厚)以他自居(至少在操作中)?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也太幼稚了。半個世紀前,通過一份神秘的遺稿,揭曉自己那些曾經令讀者(都是怎樣的讀者啊!)著迷與困惑的作品的若干制作秘訣(老實說沒幾條)是一回事;今時,想靠著解釋那些聞所未聞(原因可想而知)的書為何沒有問世來吸引冷漠的大眾,則又是另一回事。
而且僅是把“如何”替換成“為什么”這一點,在嚴肅的人(如眾人所知,在文學世界中,他們大把存在)看來,就足以表明所有類比的企圖都將徒勞無益。
既然不算挑釁,那就是悖論,語言困境荒誕的產物之一?就像那些僅是陳述一個判斷便推翻該判斷的句子(人人都能舉出幾個例子來,再不濟還有老生常談的那一個:宣稱所有克里特人都撒謊的克里特人)?本例中,讀者(出于表述方便,我們假設至少有一名讀者)大可疾呼(當然前提條件是他喜愛此類虛構的對話,這確實是一種實用的手法,早期曾在許多小說中大量運用,后來成為俗套被丟棄,而今借著信息技術的東風卷土重來,改名換姓為動聽悅耳的“交互性”),讀者大可疾呼,強按怒火告訴作者(讓我們按約定俗成的方式來稱呼這位和我們對話的人),至少有那么一本書,作者寫了,恰好就是他這個讀者(也就是您)恰好捧在手里的這本,也就是現在這些不尷不尬的言辭的談論對象。對此,作者(不管怎樣現在設定為作者的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給出諸多回應,讓讀者啞口無言的回應——誰都知道,作者通常不會屈尊和讀者對話,除非是要借他來顯擺自己。
比如作者可以反唇相譏,稱文學是天然的悖論之地。一名人士不就正好寫過,在作家這種人身上,“不安者身邊存在著冷靜者,瘋子身邊存在著理智者,與失語者緊密相連的是辭藻華麗的演說家”?不過,這不是作者將要選擇的防線,首先有一些不那么嚴肅的回答角度可供他選擇。
他可以強調,這本書的書名并沒有看似的那樣悖論。當作者聲明他沒寫過一本自己的書,他或許另有他意,這取決于重音落在哪個字眼上:可能他讓別人代筆寫了書,此類操作并不鮮見,而且現在已不像過去那樣丟臉了;可能他替別人寫了書,此類操作至少和前述操作一樣普遍,盡管體面程度大大不及;可能他喜歡在腦海中構思著作但從未訴諸筆端;以及,可能他曾寫過一些通常不能稱為書的東西。
此外,他還能辯解說,沒人規定要把書中稱“我”的那位當成他這位作者。有誰能知道他究竟與人物有多少關聯性?我,說到底,只是一個普通詞語,一個平常工具——偶爾還挺好用,沒人禁止拿它游戲,只要這個游戲不要像有時發生的那樣發展成騙人游戲即可。
接著他會透露,為避免為紛至沓來、綿綿不絕的“我”擔責——正如從前《亨利•布呂拉爾》的作者曾經憂慮過的那樣,他一度打算杜撰一個自己的亨利•布呂拉爾(他會對名字精挑細選,比如馬克•古根海姆、馬丁•比爾納克或馬蒂亞斯•弗蘭納里),那就可以全由他來承擔責任;但他既沒心情也沒信心為他編造詳盡的履歷——曾有人精彩地完成了這一任務,令人不敢再自曝其丑。他會說,因此他也考慮過,或許好還是回歸那種使用多的手法,即假托是一個陌生人秘密提供的書稿,這樣,敘述者所做的只不過是對這個神秘人物的自白加以記錄,并加上自己獨到的評論,作者則有如奧林匹斯山上諸神,只要半是開心半是憐憫地看著就行。這小小的連環雙簧——他會在兩者之間精心設置微妙的錯位——或許是能讓他事后不被牽扯進來的可靠的方法。
然而,天性的優柔寡斷沒能讓他做此決定。他終覺得,為了預防可能誰也不會做出的指摘而如此費盡心機未免荒誕。說到底,每個人都有能力區分真實的作者和潛在的作者,或者區分作家和他的主人公——這更簡單。
讀者,如果這番詰屈聱牙的開場白都沒嚇退他,那他可能已經明白,這部著作與其標題所指的書——而且是不存在的書——不在同一層面上,不完全是一個范疇。換個說法,套用狄德羅和馬格利特的名言,這不是一本書。
我為什么自己的書一本沒寫 相關資料
此書一出,叫人以后還如何寫作?
——法國《世界報》
這是一本美麗的書,講述了對書籍、對語言的熱愛,以及所有造就這一熱愛的元素,紙也好,詞也好。
——美國《出版人周刊》
包裹在令人捧腹的自嘲之下,是對寫書之難的嚴肅思考。
——美國《時代周刊•文學副刊》
自白文學、覺醒作者及努力創作之間趣味橫生的悖論。
——美國《柯克斯書評》
我為什么自己的書一本沒寫 作者簡介
馬塞爾•貝納布(Marcel Bénabou)
法國作家、歷史學家。1939年生于摩洛哥梅克內斯。巴黎第七大學羅馬史榮譽教授。著有多部史學及文學作品。1970年,繼好友、作家喬治•佩雷克之后加入“潛在文學工場”(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簡稱“烏力波”),目前任該團體終身臨時秘書兼臨時終身秘書。哲學家齊奧朗在致作者的信件中稱贊:“比嘲諷更,我認為只有自嘲,您恰恰精于此道。在一個不待見這類優點的國度,只怕您的書未必能獲得與之相稱的反響。”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