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
-
>
教養升級(全四冊)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家教:父母如何教養孩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11150
- 條形碼:9787220111150 ; 978-7-220-11115-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教:父母如何教養孩子 本書特色
★曾仕強教授為你去粗取精,智慧分享中國式教養之道 ★傳承千年的中國式教養,更適合中國家庭
家教:父母如何教養孩子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中國傳統人倫, 結合現代家庭中父母對傳統觀念“食古不化”、對西方學說“不求甚解”等問題正本清源, 告訴中國人家庭教育根本性的理念是什么、*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徹底把家庭教育的根本問題講清楚, 提供智慧的教養子女方法。本書涉及婚前擇偶、優生胎教、角色分配等問題, 以及子女幼兒、小學、中學、大學乃至成年各階段具體可行的教子成才方案, 極具針對性和實用性。
家教:父母如何教養孩子 目錄
**章 家庭需要良好的親子關系
**節 人生的大事是成家立業 /5
子女對于父母的三大意義 /6
良好親子關系的主要表現 /10
第二節 中西方家庭比較 /13
家庭形成的三步驟 /13
西方的家庭結構 /14
中國的家庭結構 /15
中西方家庭制度 /17
中國復式家庭的好處 /17
第三節 合理的親子關系取決于良好的婚姻關系 /21
婚姻基礎影響親子關系 /21
親子關系中父母的角色分配 /23
第二章 親子關系決定于教養觀念
**節 父母要確立人禽之辨 /31
承認并接受人原有的獸性 /32
教導子女人性與獸性相結合 /34
第二節 把子女教成不一樣的人 /38
父母對子女的期待 /38
有愛就應該有限 /41
第三節 發揮所長要有共同守則 /44
厘清教育中變與不變的道理 /44
教養子女要有一定的品德標準 /46
第三章 現代人更重視家庭教育
**節 以身作則,做子女的好榜樣 /57
以身作則必須從胎教開始 /57
子女的學習生涯從模仿開始 /59
子女一生的幸福從好習慣的養成開始 /60
第二節 維持家庭的和諧與安寧 /65
家和萬事成 /65
不做“神父母”“鬼父母”,要做“人父母” /66
第三節 教養子女要做好階段性調整 /72
制訂長期的教養子女計劃 /72
階段性調整之前要充分溝通 /76
第四章 父母必須負起應負的責任
**節 多生子女不如講求優生 /85
優生從慎重擇偶開始 /86
夫妻的孝心是*好的胎教 /89
為子女打好做人的基礎 /90
第二節 提供子女所需要的生活 /93
培養子女正確的生活觀念 /94
培養子女日后所需的生活技能 /95
培養子女良好的生活態度和習慣 /97
為子女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條件 /98
第三節 絕對不能夠縱容或溺愛子女 /100
縱容或溺愛子女的惡果 /100
要改變子女,首先要改變自己 /102
探究影響子女偏差行為的四大因素 /105
第五章 子女應該養成正確的心態
**節 遵行現代化孝道 /113
現代子女不好當 /113
孝順需要后天的學習 /116
第二節 關注父母的健康與安寧 /119
子女要盡量自食其力 /119
多為父母服勞 /121
第三節 務求做好人以顯揚父母 /126
大孝尊親 /126
子女要時常反省 /129
第六章 共同采取適當的教養方法
**節 決定要建立哪一種親子關系 /139
親子關系的三大種類 /139
親子關系不可能十全十美 /143
第二節 持經達權是唯一的教養方法 /145
理想夫婦的三大要件 /145
妥善持經達權 /147
第三節 在輕松愉快中實施教養 /153
教養子女也可以輕松地進行 /153
重視子女的自尊心和自我觀念 /156
不要認定自己的子女是天才 /159
第七章 中學以前同孩子一起生活
**節 零歲到三歲培養生活技能 /165
嬰兒并不需要特別的環境 /165
三歲看大的要旨 /167
零歲到三歲的教養以品德和生活習慣養成為主 /169
父母要教導子女服從父母的引導 /171
第二節 三歲到六歲是**個關鍵 /173
培養孩子的優美人格和健全體魄 /173
教導孩子養成“不要欺騙自己”的良好習慣 /175
順利跨越“四歲半墻” /178
第三節 六歲到十二歲接受基礎教育 /180
關心子女入學后的心理變化 /180
子女智慧的發展不能完全交給老師 /182
及早矯正子女的不良習慣 /183
第八章 中學階段身心變化很劇烈
**節 初中好奇求變*為棘手 /193
順應子女的成長過程 /193
不要害怕和子女吵嘴 /194
專家的建議 /196
第二節 高中階段培養自律自制能力 /200
輔導子女建立正確的兩性關系觀念 /200
培養子女的獨立精神和自賴行為 /203
第三節 如有脫軌及時輔導糾正 /207
提高孩子成長期的適應能力 /207
及時發現子女偏差行為的先兆 /210
第九章 大學時期引導未來的方向
**節 奠定子女的社會化基礎 /219
讓子女自由選擇科系 /220
自謙的父母才能善盡提示的責任 /221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224
第二節 協助子女找到未來方向 /225
幫助子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25
幫助子女樹立正確的知識觀 /229
第三節 是否深造看情況決定 /232
出國留學要三思 /232
就業后仍然可以終生學習 /235
家教:父母如何教養孩子 節選
**章
家庭需要良好的親子關系
教養子女是母親*高的天職,
父親要負起養家的全部責任。
兩性應該擁有同等的工作權,
不能以金錢衡量母親的工作。
要想培育優秀而珍貴的子女,
父親和母親負有相同的責任。
家庭成員在對外活動中所具備的代表性可以分為個人參與和家庭參與兩方面。對外活動僅僅代表個人的,稱為個人參與,個人參與僅表示自己的所言所行、所作所為,與家庭無關,純屬個人的事件,由個人決定,也由個人負責。若是家庭成員在對外活動中不僅代表個人,還代表整個家庭,那就是家庭參與,由家人決定如何參與,結果也由家人共同負責。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的基本單位就是家庭,而不是個人。雖然在聚會中或團體行動中時常以個人出現,但是這些個人參與和西方社會常見的個人參與并不相同,通常并不是這一個人,而是其所屬的那個家庭,我們稱之為家庭參與。
站在家庭參與的立場,家庭中的任何成員在外面的言行舉止,都會被當作這一家人的表現。如果牽涉財務或法律問題,也會要求這一家人共同負責。家庭是社會的參與單位,這使我們更加重視一家人的良好親子關系,因為彼此互依互賴、血濃于水而且切割不斷,所以更需要良好的關系來保障共同的安全與榮譽,禍福同擔、榮辱與共,誰都逃脫不掉,也躲避不了。我們把“齊家”看作“治國”的基礎,可見家庭的重要性,家庭在我們的心目中實在非同小可。
現代家庭的凝聚力,實際上已經大不如前,家庭參與逐漸演變為個人參與,一家人出現不同的立場,產生不一樣的意愿,似乎誰也不足以代表整個家庭。因為家長的權威性已經遭受嚴重的挑戰,想要代表家庭,有時十分困難。不能代表家庭,就談不上家庭參與,只能夠代表自己,只是個人參與。
對于是家庭參與還是個人參與,我們認為,家庭參與和個人參與應該兼顧并重,從而使兩種方式都能夠發揮優點。這也應該是現代家庭所需要的親子關系。通過家人共同商議,建立家庭共識,只要是家人所認同的獨特家風,就可以順利地延續下去。家庭的代表者不一定限于家長,也可以因時、因地、因事制宜,推舉出合適的代表人選。需要家庭參與的時候,便發揮全家人的力量,需要個人參與的時候,便充分發揮個人的專長。
要達到這種現代化的家庭理想,良好的親子關系仍然是必要而且重要的因素,唯有家人關系良好,才能夠真正做到分中有合(家庭參與)與合中有分(個人參與)在同一家庭中并行不悖,并且大家可以同心協力,在和而不同的和諧氣氛下,營造這一個家庭的獨特家風。
請問各位,貴府是整個家庭參與,還是獨立個人參與,抑或是家庭參與和個人參與兼顧并重?各位可以先了解自己的家庭關系現狀,再來合理調整。
成家立業原本是人生的兩件大事。成家包括結婚和生育子女,立業指的是為人父母必須努力使家人的生活獲得保障(如圖1-1所示)。子女是成家立業的原動力,在家庭中意義十分重大。子女既是父母的骨肉,又是家庭的生力軍,也是社會的未來主人。但是,先決條件是親子關系良好,否則這些意義盡失,還可能產生負面作用。
圖1-1 人生兩大事
親子關系看起來是家務事,實際上卻影響到鄰里社區、國家社會,甚至整個世界。
良好的親子關系,應該從慎選配偶、健全婚姻關系開始。婚前的基礎具有情愛和文化兩個層面,如果沒有清楚的認識以及正確的抉擇,勢必影響后來的親子關系。因此,親子教育實際上也應該從婚前擇偶著手。男女雙方,都能夠為未來的子女著想,替他們尋找好的父母。對優生的條件,雙方都會用心地考慮;對門當戶對的觀念,也不致由于一知半解而盲目排斥。至少不會視婚姻為兒戲,以致無意中種下后來惡劣親子關系的禍根。若是不幸已成定局,那就只好加倍用心,在現實情況中,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更大的忍耐和毅力,來改善并促進良好的親子關系。
**節 人生的大事是成家立業
成家的意思,是男女成年之后,經過擇偶的過程,正式結婚,組成一個家庭并生育子女。立業的用意,則是既然成家,應該為家庭的生計負起責任,建立穩固的經濟基礎,使家人獲得生活的保障,不能再像婚前那樣依靠家人。
現代人普遍對立業很有興趣,對成家卻能拖就拖,不但結婚的年齡往后拖延,而且不打算結婚的人也愈來愈多。還有人只談戀愛不結婚,或者先說好不生小孩才結婚。天倫之樂,似乎已經不見蹤影;親子關系,也跟著愈來愈惡劣。重立業卻輕成家,人生大事只算是完成了一半,這樣的現代人實在談不上幸福,人生也不夠圓滿。
一般人想到成家,總認為男女雙方已經到了結婚年齡,征得雙方父母的同意,在鄭重的結婚典禮中向眾親友宣告結為夫妻,便等于成了家,頂多再加上獨立的居所。至于其他事宜,卻很少顧及。
實際上,結婚不過是成家的**步,我們常把沒有生育子女的年輕夫妻稱為小兩口。這表示結婚之后,還需要邁進第二步,即至少生一個孩子,這樣才真正成為一個家。大部分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子女在送入洞房之后,不久就生育子女。可見成家的意思,是結了婚、生育了子女,只有這樣,大家才能安下心來。
生育子女不但是父母的事情,更關系到這一家的祖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人的家,已經由家庭擴大到家族。結婚典禮中,新郎新娘必須在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之后,才能夠夫妻對拜。這表示謝天謝地,使男女長大成人,又有緣分結成夫妻,希望祖先之靈能夠接受這一對新人,成為這個家族的新成員;然后新郎帶著新娘,見過公婆;之后才是夫妻相互承諾,要在天地、祖先和父母的愛護和指導下,成為社會、家族中受到歡迎和尊重的一對。
子女對于父母的三大意義
天地、祖先和父母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我們常說的“早生貴子”。這里的“子”,當然包含女兒在內。因為若是重視兒子,不重視女兒,豈非失去平衡?天地之間,必須有男有女,才能夠生生不息。生男育女,應該是一樣好才對。天地需要人來治理、改善,祖先需要后代子孫來光大家族的品德和事業,而父母也需要子女生育孫輩才能夠享受晚年含飴弄孫的樂趣。總的來說,子女對父母有以下三個重大意義(如圖1-2所示):
圖1-2 子女對父母的三個重大意義
子女是父母親生的骨肉,是父母老年的依靠
子女從哪里來?為什么而來?為什么在這個時候來?長大以后會變成什么樣子?盡管我們十分關心這些問題,迄今卻尚未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我們都很清楚,子女是父母親生的骨肉。
父精母血,提供子女塑造自己的材料,沒有父母,子女不可能憑空誕生。血濃于水,表示一家人的關系密切、非同尋常。許多國家采取血統主義,主張以血統來決定國籍,不論在本國或外國出生,皆依父母的國籍為準,父母是中國人,子女便跟著成為中國人。
我們常常謝天謝地,并不需要賦予宗教的意義,因為我們不忘本,所以要謝天地。如果說蒼天大地是我們的本,父母便是我們的根。對中國人來說,基于不忘根本的道理,雖然天地偶有不仁,我們還是要常常謝天謝地,那么孝順父母也成為子女天經地義的事情了。
中國社會重視孝道,卻很少討論為人父母的慈道。我們只能說往昔的孝道有很多不切合時宜的要求,現代的孝道,其內涵可以兼顧家庭參與與個人參與的不同需求來做出合理的調整。相信沒有人會大膽到公然否定孝道的價值。
請問,子女應不應該成為父母老年的依靠?如果不能,會不會愈來愈多的人不想生小孩?會不會愈來愈多的父母為了預留養老的費用,對子女的教育不愿意盡心盡力?這對親子關系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另一方面,父母能夠存心期待子女來防老嗎?萬一子女能力有限,做不到怎么辦?會不會使得親子關系演變成為投資或放債行為?
父母不應該存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以免親子關系變成投資放債的經濟行為。有一位相當成功的企業家,居然在電視上公開稱自己的母親具有投資眼光,知道在他身上放債,所以收獲甚豐。這種對親子關系的侮辱,父母如有判斷能力,必然覺得十分傷心。
重男輕女的觀念,其實也便由此而產生。因為男子的經濟能力較強,當然值得投資,放心在兒子身上放債;而女子的經濟能力較弱,唯恐本利難以收回,所以采取偏而不公的態度。事實上,現代男女教育機會平等,就算父母仍然有借貸的觀念,也應該抱有生男育女一樣好的觀念才對。
養兒防老,如果成為一種權利思想,那么親子關系便永遠離不開利害的考慮,難免會重男輕女。養兒防老,應該成為一種義務觀念,不但要把“兒”的范圍擴大到兒子和女兒,而且要求的主體也要由父母移轉到子女身上,不必等待父母提出要求,子女就應把它當作義務,盡力而為。
為父母的施恩不望報,不能把子女當作投資、放債的對象;為子女的也必須不忘根本,恪盡養兒防老的義務,成為父母老年時精神和物質的主要依靠。
子女是家庭的新生力量,是家族特色的傳人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有生必有死是千古不變的定律。民族的延續,有賴于生命的繼續,如果一個民族的出生率低于死亡率,這個民族很快就會消失。家庭是構成民族的單位,不生子女或子女夭折,家庭后繼無人,民族也將難以延續。子女是家庭的生力軍,當子女結婚的時候,大家都祝賀新人早生貴子,在食品或衣物中放上象征早生子女的物件,用意都是希望家族能夠延續。
生命的繼續固然十分重要,文化的持續發展更是民族延續的要件。若一個民族的文化不能精進,勢必會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就算人口眾多,也將空有民族的名義。因此,一個家族的生生不息,除了要人丁旺盛之外,文化的培養尤其不能忽視。中國歷代家庭都以光宗耀祖來勉勵子孫,希望一代比一代強,更能夠為國家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中國的家庭,如果被稱呼為世家,便是莫大的榮譽。出身世家,在各方面都會獲得禮遇,當然很光榮。世家其實就是勢家,擁有強大的勢力,在社會上備受尊重和推崇。現代的世家,主要表現在良好的家風上。把子女培養成優良家風的繼承人,發揮家族的特色,提升家庭的名聲,則是世家努力的目標。
子女是社會的參與者,是未來的主人翁
全球化的浪潮,促進了世界大同理想的實現。但是大同不是一同,不可能忽視小異的存在,所以國家與國家之間,仍然保留相當的差異性。國家的特色不應該完全被抹殺,否則世界各地完全一致,勢必導致人類的退步,世界也將陷入毀滅的危機。
國家的特色主要依賴社會來塑造,因為一國之內,也需要保持大同小異的情況,才能夠均衡發展而不偏倚。社區是社會的組成單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聯合國的積極倡導下,社區建設被視為改善民眾生活、解決社會問題、有計劃地引導社會變遷、促進民生基層建設的有效途徑。社區是地方民眾共同生活的地方,大家生活在一起,活動在一起,歡樂在一起,培養出共同的情感,也享有共同的文化。
社區的活動,需要民眾的熱情參與。*理想的情況莫過于全員參與,大家共同規劃和執行。子女從小參與社區活動,長大以后,自然能成為國家的主人翁。使家風融入社區,更能增加社區的多樣性。若是能夠為鄰里所接受,成為社區文化的主流,那就更為可貴了。
這些重大的意義,必須親子關系良好才具有正面的價值,否則骨肉相殘,比什么都可怕。父母日漸蒼老,子女卻一天天長大,子女殘害父母不但難以提防,而且抵擋不住。子女的惡劣行為敗壞家風,造成家門的不幸。倘若家族的名聲因此而蒙羞,父母的罪過實在不小。親子關系不好、家人失和導致家庭不安,還會影響到鄰里社區,令大家都躲得遠遠的,避之唯恐不及。
可見親子關系并不是單純的家務事。我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指的是善良和睦的鄰居。一個家庭,唯有親子關系良好,才有可能善盡守望相助的責任。如果其親子關系不好,簡直就是惡鄰,怎么可能比遠親來得更好呢?
家族的香火固然需要延續,但是家族的文化更需要發揚光大。家族的團結以及榮譽,實際上都以良好的親子關系為基礎,再向外擴大,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甚至世界的繁榮,都有賴于親子關系的合理調整。
良好親子關系的主要表現
良好的親子關系具有以下三種主要表現(如圖1-3所示):
圖1-3 良好親子關系的三大表現
家人溝通良好,共同享受親情,家庭溫暖愉快
很多人知道“父母不好當”,卻很少有人體諒“子女不好做”。專家學者喜歡說“代溝”,好像兩代之間有一條橫溝,彼此很不容易溝通。其實,有沒有代溝,完全看父母怎么想。認為有,它就活生生地存在;認為沒有,它便不能產生作用。代溝只是一種警示,未必就是事實。父母把代溝看成可能的障礙,設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確的態度。不應該用代溝做借口,來掩飾自己的失責。家人的樂趣,主要在于溝通良好。只有家人彼此傾訴,才是真正的親情。一家人父母心中有子女,子女心中也有父母,才能夠愉快相處,讓彼此充滿溫暖的感覺。
譬如做母親的,*好對女兒的行動了如指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當女兒在母親身邊若無其事地喊叫“媽媽”的時候,有的母親立即會露出兇得可怕的眼神,逼問女兒想說什么。請問女兒會不會害怕得把原本要說的話一下子咽回去,甚至以后真正有事也不敢稟告母親?
父母平時應該多和子女談心,而不應該“無事說大道理,做錯事就教訓”。經常保持密切的關系,充分了解子女的心靈動態,一家人自然會溝通良好,不受代溝的影響。
父母要想讓子女把自己當作商量的對象,就應該也讓子女知曉自己一天的生活。不能借口工作忙碌或者認為子女年幼不懂事,便不和子女談心,以防日久產生代溝,被專家學者不幸言中,這樣不但會失去家人的關心,也讓親情日益淡薄,而家庭的溫暖愉快就更談不上了。
鄰居樂于互動,參與社會活動,在快樂中成長
親子關系良好,鄰居就會樂于往來互助,各種社區活動,無論是家庭參與還是個人參與,都會受到大家的歡迎。今日的社會,實際上比往昔我們所重視的家族還要重要,因為社會的形成,是民眾自動自發地自然塑造而成的。
我們通常都會十分關心自己和自己的住家、自己和周遭的人以及周遭的環境有著什么樣的關系,自己所居住的社區有哪些產業、資源、景觀、文化和居民。我們必須衷心感謝祖先的努力,留下這樣美好的自然環境,譬如清凈的空氣、清澈的河川、甘甜的水源以及郁郁蔥蔥的樹林。不論是山村的茅屋、整齊的梯田、具有歷史記憶的街道、充滿喜悅的割稻情景,還是高樓大廈、寬廣的車道、繁榮的街市,都需要子女趁著年幼,熱心參與相關的活動,以堅定決心,長大以后好好把這一片壯麗景觀繼續守護下去。父母帶著子女參與鄰里的集會、社區的活動,不但有利于社區的發展,而且子女還能夠在快樂中茁壯成長。
親子同心協力,愛國家愛民族,黃土也能變成金
國家的演進,由神權而君權,逐漸演變為民權。民權國家以民族為骨干,彼此對立并存,由于種種利害關系,加上思想觀念不同,經常引起國際的慘烈戰爭,使人類遭受不可計數的損失。現代科學先進,交通發達,知識進步,經濟互通,促使國與國之間形成不可分離的密切關系,加之言語溝通和風俗習慣的相互滲透,地球村已經逐漸形成。世界各國的大同,相信不久即能實現。我們身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更應該致力于發揚中華文化,使其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對全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親子關系,向來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特色;家齊然后國治,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主張。我們深信,親子關系的*佳表現在于,全家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能夠同心協力,堅持用正大光明的途徑,在合乎法律與道德的道路上,互相勉勵支持,不起邪念,不走歪路,在愛國家愛民族的前提下,共同奮斗,以富家促進富國。
我們說“父子同心,黃土也會變成金”,親子關系良好,才談得上家庭的發展、民族的興盛、國家的富強。人生的大事是成家立業,成家的大事在于生育子女,而生男育女的大事,應該是親子關系正常合理。
合理的標準,由于各民族的風土人情不盡相同,所以有差異。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先看看中西方家庭究竟有哪些主要的區別。因為現代信息發達、交通便利,很容易受到外來的影響,從而迷失了自己,唯有仔細分辨,才能夠明白其中的差異。這對自己的選擇,當然有很大的助益。
現在,請靜下心來,看看自己家里的親子關系。彼此之間的溝通,是不是良好?能不能共同享受親情?一家人在一起,是不是覺得十分愉快?每次回到家里,是不是覺得格外溫暖?左鄰右舍和自己的家庭比較起來,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鄰居的互動,呈現什么樣的情況?社區活動能不能吸引大家的參與?自己所重視的是個人參與還是家庭參與?遇到事情,親子能不能同心協力?對于社會、民族、國家以及整個世界,有沒有共同的認識,還是根本不關心?
這些反省,可以促進自己對親子關系的了解。如果拿出來共同討論,更有助于家人建立共識。
家教:父母如何教養孩子 作者簡介
曾仕強 中國式管理之父,極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與國學大師。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師范大學教授。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行政管理碩士。研究中國管理哲學三十年,首倡中國式管理,名動政商學界,享譽海內外。 曾仕強教授深諳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管理理論, 學問淵深,世情洞達。他是央視《百家講壇》受歡迎的主講專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和中西貫通的淵博學識在中國管理界獨領風騷。 劉君政 臺灣師范大學教授,胡雪巖教育基金會理事。臺灣杜魯門州立大學教育行政碩士,美國冬梅密蘇里州立大學行政管理碩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