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靈元氣社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
>
厭女(增訂本)
-
>
這樣學習才高效/楊慧琴
-
>
心理學經典文叢:女性心理學
-
>
中國文化5000年
為什么?-中文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900750
- 條形碼:9787569900750 ; 978-7-5699-0075-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為什么?-中文修訂版 本書特色
《為什么?》是一本關于我們所給定的理由以及這些理由如何給定的書。它考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給出的理由如何取決于社會關系,并反過來構建社會關系。本書以簡易平實的風格探討了人們如何通過不同的理由來確認、建立、協商、修復或終止與他人的關系。
蒂利考察了人們所給出的大量不同類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個空中交通管制員如何根據說話對象的轉換,以不同方式解釋兩架飛機的幾近失蹤:對于在雞尾酒會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種無所謂的口吻說“這種事三天兩頭都會發生”,或對已曝光的事件天馬行空、侃侃而談;對于工作中的同事,他會試著做出一番、更專業的解釋;而在給部門領導的正式報告中,他會提供一套細針密縷、字斟句酌的解釋。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為四種:
慣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個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為她妒忌我的姐姐。”
專業表述:“點火裝置的短路造成了發動機轉子的失靈。”
準則:“按照第369條法規,我們不能交出檔案。”
為了闡明這一論題,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對九一一襲擊給出不同的理由。他還考察了那些給出一種原因的人如何經常將其轉換為另一種原因。例如,一個醫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學的專業語言來理解一種病癥,但在對生物化學一無所知的病人面前,他會求助于慣例和故事。
全書隨處可見關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體驗的精彩軼事。《為什么?》告訴我們,故事是人類*偉大的發明之一。
譯者是蒂利正式指導過的*后一位學生。為蒂利作品的引進,耗費心血,譯文謹嚴,行事謙退。實可敬重。
本版為譯者精修版。變動處為:將首版被壓縮的《譯后記》增補、重寫為數萬字《代譯序》。修訂初版因出版匆忙、人手不足造成的錯訛不當。
為什么?-中文修訂版 內容簡介
譯者是社會科學大師查爾斯·蒂利正式指導的末一位學生。為大師作品翻譯引進,竭盡心力:以首版四遍逐字逐句斟酌(兩遍英文對照兩遍中文誦讀)譯文的精神,重新修訂數萬字《代譯序》,從索引到原書邊碼,都以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心態力求謹慎妥當。
首版出版匆忙,編校排不足、裝楨縮水外,將譯者介紹蒂利的文章強行壓縮。常感歉然。承蒙讀者和渠道不棄,得到再版機會。有幸得到譯者重寫序,也經許多師友幫助,不敢埋沒他們的心血功德。也不敢說這次編校已達至善,請多多直言缺點,使書籍品質繼續提高。
書中的理論和故事,我國群眾怕將有深切共鳴,比如:群眾有豐富的經驗,在遭遇侵害、或申請取得權利時,遇到職能部門打起官腔,就知道事情不好辦了。群眾應對這樣的不利局面,一種方法是試圖證明對方適用的準則不正確,一種是陳訴苦情,試圖以簡明的故事,顯示出是非判斷。
編輯在排版校對中,多有會心苦笑。謹推薦給其他國人和讀者。
為什么?-中文修訂版 目錄
為什么?-中文修訂版 相關資料
學人及媒體推薦:
本書辨析了一個重要卻鮮為研究的現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給定。更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闡明了微觀社會互動如何促成宏觀社會結構。
――郭于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本書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觀歷史變遷聞名于世,本書卻顯示出他洞悉微觀的功力。
――沈原(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蒂利是過去20-30年間最有影響的社會學家之一。
――唐世平(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動常常需要理由的動物――作者不僅提出了這一精彩的命題,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鄭也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一本好的社會學著作,不僅應該做到于無聲處聽驚雷,在瑣屑的生活細節中見微知著,而且應該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借助作者的方法去檢驗生活和理解社會,產生“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乃至“何必當初 ”的痛徹心扉感。顯然,蒂利的這本小書完美地實現了這一目標。
―― 周濂《上海書評》
各個階層的人,也許需要把蒂利的書好好讀一讀,不管是誰,在自己問“為什么”或者回答別人“為什么”的時候,時時帶有對社會效果的體察。或許這樣一來,“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過程,也是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能相互 理解、更加融洽的過程。
―― 劉淄川《經濟觀察報》
首版出版當年榮列“百道年度好書”“豆瓣年度最受關注圖書”
為什么?-中文修訂版 作者簡介
作者: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1929-2008)是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世界最杰出的社會科學家之一,被譽為“21世紀社會學之父”、“美國最多產、最有趣的社會學家”。蒂利于1950年本科畢業于哈佛大學,1958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并曾求學 于英國牛 津大學和法國西部天主教大學。先后任教于特拉華大學、哈佛大學、多倫多大學、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新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生前為哥倫比亞大學約瑟夫L. 伯滕威澤社會科學講席教授,在社會學、政治學與歷史學三系同時任教。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美國哲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社會學研究學會、比較研究學會特約會員,密歇根大學、多倫多大學、巴黎政治學院、鹿特丹大學、日內瓦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魁北克大學、克里特大學等校榮譽博士,并獲法國棕櫚葉教育騎士勛章、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阿爾伯特O. 赫希曼獎、美國社會學會終身成就獎、國際政治學會卡爾多伊奇獎以及美國社會學會、社會問題學會和美國政治學會民主化專業委員會的年度最佳著作獎等榮譽。蒂利的研究集中于宏觀社會變遷與抗爭政治(尤其是1500年以降的歐洲),一生出版了五十多部學術著作,發表了六百多篇學術論文和評論。他的《從動員到革命》被美國社會學會選為1970-1995年最具影響的十七部著作之一,《從動員到革命》和《斗爭的動力》均躋身社會學史上引用率最高的著作。蒂利被廣泛視為歷史社會學和抗爭政治研究的奠基人。
譯者:李鈞鵬,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曾任《社會力》(Social Forces)副主編,現任《民族與民族主義研究》(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編委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抗爭政治與歷史社會科學。曾獲國際社會學會世界青年社會學家獎與社會問題學會年度最佳研究生論文獎,中英文文章刊于《社會學研究》、《讀書》、Politics and Religion等刊物。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