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妖bbbbbxxxxxhd,国产绿帽绿奴一区二区,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鲁鲁狠色综合色综合网站,www.55se.com,亚洲精品资源在线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中國建筑與宗教文化之普陀山

中國建筑與宗教文化之普陀山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06-01
開本: 其他 頁數: 280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86.4(7.2折) 定價  ¥120.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中國建筑與宗教文化之普陀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620733
  • 條形碼:9787514620733 ; 978-7-5146-207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建筑與宗教文化之普陀山 本書特色

德國建筑師恩斯特·伯施曼于1906年,從北京出發,歷經四年時間,先后游歷了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十幾個省,行程數萬公里,對中國古建筑進行了專業系統地考察,留下了8000多張照片、2500多張草圖、2000多張拓片和1000多頁測繪記錄。回國以后,他根據這次考察所獲的資料,連續出版了多部論述中國建筑的專著。 伯施曼留下的這些帶有詳細數據的照片、拓片及臨摹的圖畫,成為很多文物古跡少見甚至是唯一的原始資料,為研究它們的歷史變遷提供了重要依據,并為文物古跡修復、古城復建等工作提供了珍貴的參考數據。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與林徽因等人對中國建筑史的研究,都深受伯施曼的影響。 依據德國1911年原版圖書完整翻譯制作; 還原初版圖書精美彩色插圖,再現原作風貌; 240幅圖片,30余萬字的文字闡述 全景記錄普陀山整體設計規劃、各種陳設及島上的宗教生活

中國建筑與宗教文化之普陀山 內容簡介

《中國建筑與宗教文化》是搶先發售以現代科學的方法對中國建筑進行全方面記錄的專業論著。本書的出版,打破了“中國有幾千年之建筑,而無建筑之學”的禁錮,對于我國建筑史學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本書是《中國建筑與宗教文化》**卷,也是作者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開山之作,初版于1911年,共收錄240幅照片和手繪圖,30余萬字的描述和闡釋。作者以普陀山三座主寺普濟寺、法雨寺和佛頂寺為例,對普陀山的整體設計規劃、各種陳設及島上的宗教生活做了細致的描述,深刻而又細膩地展現了中國古建筑的建筑特點及其背后的宗教思想與傳統文化。

中國建筑與宗教文化之普陀山 目錄

引言

**章?? 普陀島概況

1?? 地理位置.

2?? 普陀山的宗教意義與歷史探究

3?? 島嶼簡介

第二章?? 普濟寺

第三章?? 法雨寺

1?? 法雨寺歷史

2?? 建筑概覽

3?? 入口建筑

3.1?? 池塘與橋梁

3.2?? 影壁

3.3?? 牌樓

3.4?? 旗桿

3.5?? 石獅

4?? 天王殿與兩側門屋

4.1?? 四大天王殿

4.2?? 兩側門屋

4.3?? 鼓樓與鐘樓

5?? 玉佛殿

5.1?? 欄桿與臺階

5.2?? 外觀

5.3?? 內部

6?? 大殿

6.1?? 含義及總體布局

6.2?? 平面與結構

6.3?? 大殿外部

6.4?? 大殿內部

6.5?? 大殿內部陳設

7?? 二十四孝

8?? 御碑亭

8.1?? 外觀

8.2?? 內部

8.3?? 石碑

9?? 法堂

9.1?? 含義及整體布局

9.2?? 平面與結構

9.3?? 外觀

9.4?? 內部陳設

10?? 兩側配殿

10.1?? 準提殿

10.2?? 關帝殿

10.3?? 云水堂

10.4?? 禪堂

11?? *北端平臺建筑

11.1?? 念佛堂

11.2?? 游廊

11.3?? 達摩祖師殿

11.4?? 大客廳

11.5?? 珠寶殿

11.6?? 臥房

第四章?? 寺中及島上的宗教生活

1?? 船員的佛事活動

2?? 一位中國女富翁的法事

3?? 僧人的每日工作

4?? 僧人過齋

5?? 作者日記節選

第五章?? 佛頂寺

1?? 四大天王殿

2?? 大殿

3?? 大悲樓

第六章?? 墓與銘文

1?? 僧人墓

2?? 風水

3?? 摩崖石刻

第七章?? 返鄉

日記節選


展開全部

中國建筑與宗教文化之普陀山 節選

第二章 普濟寺 距離普陀主碼頭約 1000 米處,坐落著島上三大寺院的**座,同時也是建筑*為恢宏的寺廟,即普濟禪寺。只有當寺廟中的僧侶達到一定人數、朝暮課誦形成一定規模、整個寺院擁有了一定地位之后,該佛寺才有資格在其寺名中加上“禪”這個字。“禪”意為“清心苦修、以悟佛法”。類似普濟寺的大型寺院中都修有一個專門的佛堂,主要供剃度受戒的僧人進行修禪功課。不過,修禪并不拘泥于形式,僧人也可在外云游悟道。除普濟寺以外,法雨寺全稱也為“法雨禪寺”。這兩大寺院還各有別名。根據地理位置劃分,因普濟寺距離登陸地*近,故稱“前寺”;而法雨寺位置靠后,距前寺極遠,故稱“后寺”。 就其影響力及重要性而言,兩寺不分伯仲。但同第三座主寺佛頂寺相比,這兩者則略勝一籌。佛頂寺位于佛頂山山峰附近,而該山又是整座島嶼海拔*高的山體。由于位置偏遠,所以無論是在香客數量還是隨之而來的香火收入方面,佛頂寺都不可能同另兩者相提并論。盡管在康熙皇帝時期(1662—1722 年在位),普濟寺住持就已經擁有了顯赫地位,但直到 80 年前,寺院住持才獲得資格升座“方丈”,寺廟等級也相應高升一等。普濟寺現任方丈就是本島僧人,剃度于島上一個小寺院,而該小寺院也因此名聲大振。 碼頭棧橋連接著一條平坦的石板路,通往一座小山丘的山脊處。道路沿途經過若干間開放的大型亭閣,亭閣與路兩側都林立著石碑或木制匾額,上書漢字。登上山脊,人們便可將恢宏的普濟寺全景盡收眼底。寺院坐落在一個寬闊山谷之中。建筑東面臨海,開闊浩渺,另三面則被群山環繞。一條主路引導人們往東北方向前行,進入寺院。主路兩側分布有許多小型寺廟,不過數量*多的當屬眾多商販們的店鋪及住房,香客和島上僧侶們的一眾生活需求便有賴于這些商販。在這一章節中,我將借助平面圖(參見圖 27)及若干張圖片,對普濟寺進行大致描繪,并由此得出類似建筑的主要特征。而在介紹另一主寺法雨寺的章節中,我則會對這些特征進行具體深入的展現。 普濟寺南面橫有一個蓮花池,其長度超過了寺院整體寬度,并向東延伸。池塘東南部橫跨有一座長長的拱橋,它在水面上劃出一道優美的半弧。拱橋臺階低矮,非常適合人們行走。橋上的扶手雕飾精美,拱橋同周邊風景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整體和諧之美。寺 院 中 軸 線 南 起 碑 亭( 參 見 圖22)。它位于山丘邊上,按照中國傳統亭臺式樣修建,各地孔廟及佛寺中經常出現這個建筑。此類碑亭(亦稱“碑堂”)內均豎有巨大石碑,碑體建于碑趺或龜趺之上。碑面上鐫刻的文字一般記載了該寺的建院或發展情況,帝王巡幸寺院或其他重大事件也會被刻入碑文作紀念。碑文*后通常以詩賦結尾。 除拱橋外,池塘上還修有一座較為低矮的石板平橋 ( 參見圖 25)。它的中部略寬,修建成平臺式樣。平臺上建有一座八角小亭,亭子飛檐翹角,**托起一顆碩大的圓球 ( 參見圖 26)。亭子八角形的基座由磚石砌成,開有門窗,亭內設有可供休息的長椅若干。在寺院正式建筑的南面,也就是在寺院與蓮花池之間,修建有一條東西走向的主干道。道路在寺院山門前的這一段修得較為開闊,形成一個類似于前庭的區域(參見圖 24)。寺院主入口為廊廳形式,其臺階兩側放置有石獅一對。不過,廊廳多數時候閉門不開,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供人出入,而是安放康熙帝時期落成的幾塊極其珍貴的碑刻。所以,這個廊廳也被稱為御碑廳(亭)。該建筑為重檐設計,其兩層方形拱頂的四周墻體部分由石塊砌成,內部藻井四面各雕刻有飛龍一條,四條飛龍均朝廳門方向騰飛。拱頂外部墻面雕有相互交纏的鳳凰圖案,引人注目,所有鳳凰同樣朝向廳門方向。建筑內部正中建有一個寬大的四邊形碑趺,其上矗立著一塊高而闊的石碑,上方還修有一個木制穹頂,類似尖頂帳篷式樣。 法雨寺宏大的念經堂中也有此類設計(參見第六章)。寺院房舍殿廳的柱子都立在堅固的圓柱形柱基之上,柱身下方刻有雄渾蒼勁的云龍戲珠浮雕。不過,此處御碑亭的基柱較細,雕飾面積較小,相比之下,天王殿中的柱子明顯更為粗大,浮雕也更為精美。 人們進入寺院一般不走這個位于正中的殿廳,而是由兩邊較小的石砌側門而入。一路進深,側門所在的東西軸線上還依次開著其他的大門。可見,普濟寺建筑布局共依三條軸線展開,分別為中軸線與東西側軸線。 三扇院門背后是寬敞的**進院子(即前院),前院北端的東、西兩側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它們為多層建筑,帶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頂。兩者纖細而立,為院落平添一份靈動與生機。前院開有兩扇側門,引導人們通往寺廟內院。其門上修有寬大的飛檐,檐下垂吊著一對樣式質樸的木制檐柱,這便是中國傳統的建筑形式垂花門,在私人住宅中尤其常見。沿著中軸線往前便是天王殿,殿中一尊彌勒佛高坐于玻璃佛壇之上。塑像通體鍍金,佛祖大肚能容,帶著常見的笑臉,神態自然。工匠們以蒼勁有力的刀工,在佛前供桌的正面與側面鑲板及兩端翹起的飛角處雕刻出大量玲瓏精美的紋飾圖案。雖其他殿廳中的供桌亦是如此精美繁復,但天王殿中的浮雕尤其巧奪天工。浮雕半人高左右,較為平整,構圖巧妙,栩栩如生,其表面鍍上一層金粉,間或細膩地涂以泛著青光的銀粉。浮雕除了在人物面部涂上白色之外,并未再使用任何其他色彩。這些浮雕或是直接暴露在外,或是隱藏于玻璃隔屏之后,但描繪的均是佛教傳說中的故事。時至今日,這些故事也仍然是寧波地區傳統匠人雕刻時的重要素材。普濟寺中有許多藝術作品為新近之作,其中大多只有十幾二十年的歷史。彌勒佛身后立著身披華美甲胄的佛教護法韋馱,其跟前同樣放置有精美供桌一張。殿堂中的四大天王則神態各異,惟妙惟肖。 天王殿后放著一個巨型銅制香爐,人們經此處可到達大殿前方平臺。平臺欄板之間的望柱造型平常,但其頂端均雕刻以飄逸的蓮葉形狀,這種取材于大自然的靈動創作并不多見,不失為一種驚喜。平臺上放置有五個大型祭祀器皿,均以青銅制成,造型古樸。正中的香爐背后建有兩小段左右對稱的臺階,通往上方一個小型平臺。焚香時,人們便需登上這個平臺,以完成整套儀式。 大殿既沒有開放式的前堂,也沒有殿周回廊(參見圖 28)。為了擴大使用空間,所有配套區域都被規劃在一個大殿之內,整個建筑從而得以進深五間。大殿僅有一凸出修建的屋檐作為遮擋,人們踏過殿門,就直接進入了內殿。大殿屋頂為重檐結構,日光得以透過兩層之間的狹小縫隙投射進大殿之內,用以照明,這種設計與西方教堂建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參見圖 29)。從平面圖看,大殿在中軸線上被劃分成前后五個殿廳。中殿寬度達到驚人的 8.5 米,其兩側連接有通道平臺,高度較中殿略低。橫梁依照對角線組成一個個正方形,而這些正方形又相互連接,構成一個穩定的整體系統。中殿在南北與東西方向上占據了極為寬闊的空間,從而為佛像群的放置提供了充足的面積。大殿的東南及西南角落各設有耳房,供守殿人居住。房間旁搭有小棚屋,一些僧人在此或售賣禮佛用品,或解簽算命,或在信眾禮佛時做一些自己的分內事。西側棚屋的北面擺放著大鼓一面,東側相應位置則是撞鐘一口。大鼓的東面設有一供奉著關公的小型祭壇,撞鐘西面則是韋馱祭壇。這兩尊雕像栩栩如生,皆為大師之作。韋馱像通體鍍金,其身體略向前躬,身姿優美卻又威嚴肅穆。他手持寶杵,身披華胄,頭戴兜鍪,周身環繞有飛揚的彩帶,雄姿英發立于帷蓋之下。 祭壇前的供桌為康熙年間所制,出產于福州。桌子鑲板及曲線形的桌腿之上密集地雕刻有精美絕倫的紋飾圖案。近看可以發現,圖案對稱排列,且式樣極為繁多。木制供桌并未同韋馱像一樣被鍍上金粉,而是被刷了一層暗棕色的油漆。其框架也做工精致,獨具特色(參見附圖 17—2)。位于正中的主佛壇南北方向占地兩間 ( 參見附圖 4),它是我在中國所見到過的*獨具一格且巧奪天工的一件藝術作品 ( 參見圖 28)。佛壇上放置有四尊不同形態的觀音像(參見圖 29)。*北的一尊體型*大,它端坐于蓮座之上、帷蓋之下,身穿法衣,略微坦胸,通體鍍金。其身后是常見的寺廟帷幕,把塑像區域隔離出來。這尊大型雕像的前方平臺上是三尊前后排列的小型觀音像,它們面朝南方,身穿真實法衣,其面積幾乎占據了一整間進深。靠北的 2 號觀音坐像須彌座略高,其目光并不似身后的那尊大型觀音一般神圣而不可靠近。總體而言,這四尊佛像在神情與姿態方面更多的遵循了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但同時又保留了仁慈可親這一真實凡人所具有的特征。這里所傳達出的信息非常明確:作為菩薩,觀音神圣威嚴,俯瞰塵世凡夫俗子;但當面對僧侶與香客時,她又展現出其慈悲親切的“人”之一面,而信眾處于這種感受之中,愈發親近與依賴這位菩薩。目光回到 2 號觀音像,它由青銅制成,外罩淺灰色絲質披風,其上繡有墨綠色竹葉。竹葉萌發于玲瓏可愛的新竹之上,在風中不知疲倦地靈動飛舞,始終給人以生機與快樂。在場的一位中國人對我說了一句“菩薩在微笑”,之后又告訴我,“笑”這一漢字就包含了“竹”這個部首。因為備受人們的喜愛,所以在中文語境中,新竹被冠以“觀音竹”的美稱。 3 號觀音像較 2 號更小,其所坐的寶座也較為低矮。塑像由木頭鍍金制成,通身罩著一件紅色刺繡披風。這尊觀音像的目光較前兩者更為慈祥親切,并引導人將視線放到位于其南面的*后一尊 4 號觀音像上。它是四者中*接近于真實人物形態的一尊,只不過塑造時也許按照美麗女性的形象進行了略微理想化的表現。此外,它也是四者中尺寸*小的一尊,約真人大小,呈站立姿態。如此一來,它便高于位于其身后尺寸略大但呈坐姿的 3 號像。 4 號像由青銅制成,身披巨大而華麗的絲質披風,上面繡著眾多花卉。這四尊觀音像并不是按照簡單的由大到小或由高到低順序排列,而是在序列末尾,通過躍然站立的 4 號觀音像,再次給人以強調與震撼之感,這種排序體現了相當程度上的宏大布局意識,彰顯了極其深厚的藝術表現功底。 高筑的主佛壇所在的兩塊區域周邊環繞有木制柵欄。柵欄樣式簡單卻牢固扎實,其每根欄桿頂部均做成蠟燭形狀。柵欄內 2、3、4 號觀音像所在的大型平臺的西面有兩個立柜,上方放置著幾座雕刻有觀音像的小型佛龕。因為柜子上了鎖并貼了封條,所以我只能猜測里面可能存放著經書、佛像等珍貴物品,至于具體為何物便無從知曉了。 這兩個立柜背后是一尊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觀音睡像,其價值珍貴,又生動有趣,我之后只在福州鼓山見到過類似的雕像。觀音像被保護在一個長條形玻璃箱之內,觀音右肘撐地,手掌托著頭部,左臂舒展放于軀體之上,通身罩著一件黃色刺繡披風。雕像整個姿態猶如佛祖涅槃,非常引人注目。大理石質地極為細膩精良,無瑕的白色材質泛著瑩瑩的微光(此處請參見本書第三章第五節關于玉佛的描述)。 佛壇前的供桌雕飾考究,其上擺放著五具足、燈臺、花瓶及香爐。供桌、觀音像連同佛龕等只占據了宏偉大殿的中間區域,剩余的大片寬敞空間幾乎全供僧人及香客們禮佛朝拜。據僧人介紹,這里可以容納 3000 人。他說的這個數字應該沒有問題,不過若真有3000 人涌入大殿,那場面肯定十分擁擠。 靠北側還設有若干小型佛龕及供桌,其中立有一石,上面刻著精美的觀音像。東西兩側各辟出狹窄的一溜區域,其上共擺放有觀音三十二應身像。它們均端坐于須彌座之上,尺寸約為真人四分之三大小,通體鍍金。這其中有一些觀音像被塑造得較為自然逼真,但總體而言并無多大藝術價值。 普濟寺的法堂并無多少亮點可言,甚至可以說看起來極其寒酸。我們在下文的法雨寺一章中也會介紹到,法堂布局一般都比較相似,佛壇前會修有講經臺,其上設有圍欄,擺放有桌椅,供僧侶講經及誦經使用。事實上,法堂就是一個傳經說法的場所。佛教著名寺院寧波天童寺的法堂就極其雄偉恢宏。為首的僧人站在講經臺之上,向一眾修為較淺的僧侶傳授佛法,指引其言行舉止。 因為普濟寺法堂之上的二層是另一個大型空間,所以法堂一層修建有平整的擱柵平頂充當天花板。二層空間北側有一個玻璃佛龕,里面莊嚴端坐著一尊略微大型的鍍金釋迦牟尼佛像。同一佛龕中還擺放有一尊白色大理石觀音坐像,它同法堂中的觀音睡像出自于同一塊原石,其神態親切,惹人注目。它身披一襲純紅斗篷,頭戴類似于教皇所用的三重冠冕,這種裝扮著實吸引人們的眼球。它的面容透著濃濃的溫厚與友善,整體形象極為柔美親切。 大殿所在院落的兩側偏殿中放置著羅漢像,每側九尊,共計十八尊。羅漢即等級較低的佛陀。這種布局實在是不同尋常,一般而言,羅漢像均被擺放在主殿之內。法堂周圍建有回廊,回廊北部區域置有眾多匾額,其上刻著由皇帝指派至普濟寺的歷任方丈姓名。這些匾額樣式簡單,被固定在架子上。人們在每座衙門、眾多的寺院以及每位家學淵源的文人或世代為官的官員家中都能見到類似的匾額。 這一排匾額靠著法堂北面擺放,正對著坐落于中軸線上的方丈室。人們從此處出發,向北穿過一道漂亮的垂花門,上完一段樣式較為奇特的臺階,便可來到方丈室門前。建筑正中是方丈的禮佛堂,屋內墻壁上掛著一幅佛圖,上面描繪有達摩祖師與第十八位羅漢的故事。值得一說的是,位于十八羅漢之末的伏虎羅漢生活于 6 世紀前期,在證得果位之前是一位聲名遠播的佛教信徒。這幅佛圖前方放置著桌椅,供方丈誦經時使用。房間側面狹窄的墻上還掛著若干畫像,其中有一張關帝像。關羽因其所代表的仁義智勇等傳統美德,被中國人奉為楷模。 建筑二樓為藏經閣。閣中林立著一個個高大的書柜,給人一種森嚴的壓迫感。藏經閣中共計有佛經典籍 84000 卷。一樓禮佛堂東側為方丈住所,不過此時,方丈并不在寺中,而是云游去了寧波及上海。再往東是一個偏院,里面設有客舍。寺院眾多的僧人則住在另外多個偏院之中。 前寺東南側矗立有一座太子塔(參見附圖 5)。由于在中國的八卦風水學中,東南角為風水寶地,故寶塔被視為前寺的風水塔。又因為前寺在普陀島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寶塔也處于島嶼的東南角落,所以它進而成為整個海島的風水寶塔。寶塔全部由石塊砌成,層層疊疊,巍峨壯麗。*底層的塔基為一個寬闊的正方形平臺,平臺四周原本建有一圈石制圍欄,每根望柱頂端雕有蹲坐的石獅。雖然它們現今已不復存在,但其上的二層基座仍保留有與之相同的圍欄與雕飾。幸運的是,雕刻于塔基對角線四個角落之上的螭首還保留至今。底層平臺之上建有類似的二層平臺,只不過面積略小。其上的四個角落各雕鑿有一位尺寸如真人大小的力士,雕像身披甲胄,護衛著這座寶塔。雖然雕像的形象并未帶有非常明顯的宗教色彩,但某些元素仍會讓人將雕像與佛教四大天王聯想到一起。四者中有一位正撥弄著手中的六弦琴 ,而在山東、河南特別是山西的眾多傳統祭祠中,也有很多類似姿勢的鐵制武士像。當然,這些地區的佛教寺院中也不乏它們的蹤影。據我所知,這些雕像均為宋朝年間(960—1279)所制,帶有濃重的華夏色彩。從藝術創作角度而言,它們或許同那些先秦兩漢時期林立于墓道兩側的古中國雕刻俑 3 有著一脈傳承的緊密關系。 前寺的寶塔建成于元朝(1271—1368),而這個朝代的藝術創作特征,正是選取多樣的中國傳統元素為主題,并通過高超的技藝將其表現得至臻至美。保存至今的元代眾多塔樓、牌樓或碑刻等其他建筑藝術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寶塔上的四尊武士像或許可被解讀為佛教四大天王,但就其所展現出的藝術造型而言,人們應更多地從中國古代傳統藝術角度,而非宗教角度加以理解。 二層塔基之上還建有一個基座,其上雕鑿著纏繞的飄帶、祥云狀橫飾帶以及流水山崖等圖案。基座上拔地而起一座三層寶塔。一層四個角落各立有一根獨立的柱石,共同撐起這一層空間。柱石上方砌有互成直角的橫梁,形成突出于一層空間的臺口水平飾帶。類似的水平飾帶同樣隔開了二層與頂層空間。頂層連接著大幅向外挑出的花環狀檐口,其上雕鑿有半弧狀山花蕉葉紋并四個位于檐口四角的冠飾。塔頂似乎本應為錐體設計,錐尖上鑲嵌寶珠一顆,不過時至今日,塔頂僅存破損錐體依稀可辨。 這座三重寶塔的每一層每一面都雕鑿著佛龕,共計十二個。每個佛龕內都有佛像石刻。上層壁龕中端坐著毗盧佛,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僧帽上所繡圖案即毗盧小像,故僧帽又被稱為“毗盧帽”。中層壁龕為釋迦佛,下層則為觀音、普賢、文殊及地藏王這四大菩薩。 所有這些石像均為半浮雕工藝。底層石柱之間還坐落有獨立雕像。南面正中為南海觀音,其左右兩側分別為善財童子與龍女,再往兩側是兩位羅漢,這五尊雕像均并排放置。底層東西兩面則各有五尊羅漢像,再加上北面的六尊,至此,十八羅漢完整現身。法蘭克依據《古今圖書集成》,在其研究中介紹到,該寶塔建成于 1334 年。當時正處于元順帝(1333—1370 年在位)時期,皇子宣讓王 1 出資約三萬馬克,修建而成此寶塔。該塔所用的石灰石均取自舉世聞名的太湖美石,建成后塔高達到三十一米。《古今圖書集成》一書如此評價這座寶塔:塔上佛雕姿態各異,但均法相莊嚴、容貌端麗、眼神生動。 寶塔所有的雕像,包括護塔使者、石獅及蓮花在內,都是如此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世間未有能與其媲美者。這座寶塔又被稱為“太子塔”,此名稱同出資修建該塔的元朝皇子并無關系 ,而是同佛祖本身有關。釋迦牟尼出家前便是身份高貴、擁有繼承權的太子,保留對其的“太子”稱呼,彰顯出佛祖的崇高與光輝。 雖然太子塔多處傾塌,但它仍然是島上的一顆明珠,對普陀意義非凡。

中國建筑與宗教文化之普陀山 作者簡介

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學術界公認的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國古建筑、第一位以現代科學方法記錄中國古建筑、第一位以學術著作形式向西方社會傳遞中國古建筑與文化內涵、第一位在西方社會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奔走呼號的德國建筑學家,中國建筑攝影鼻祖。出版有《中國建筑與宗教文化之普陀山》《中國建筑與宗教文化之寶塔》《中國建筑與宗教文化之祠堂》《中國建筑》《中國建筑與風景》《中國建筑陶藝》等。 趙珉,2012至2014年就讀于德國哥廷根大學跨文化日耳曼德語文學專業,獲碩士學位。現為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西方語言學院德語系講師,教授基礎德語、德語筆譯理論與實踐等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與德語教學法。業余從事德語翻譯工作,出版有譯著《怎樣拍人臉:完美面部攝影90法則》《杜蒙閱途系列·布拉格》。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