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先秦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85144
- 條形碼:9787568085144 ; 978-7-5680-851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先秦史 本書特色
▼ 呂思勉經典斷代史之一,深受譚其驤、嚴耕望等歷史學家推崇,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資料。 呂思勉曾自評《先秦史》:“論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國世族起源及西遷,古代疆域,宦學制度,自謂甚佳。”本書為呂思勉先生四部斷代史中的一部,前部分從三皇五帝到秦滅六國,非常清晰的敘述了中國先秦歷史發展脈絡;后部分專門將先秦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呂先生通過對先秦文獻資料的深入研究,引用資料從神話傳說至考古資料,還原了夏商周三代的治亂興衰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混戰,呈現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先秦時代。 ▼本版在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張耕華教授的指導下,完善文下注,增加導讀,以及插圖和手稿。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張耕華長期致力于呂思勉遺著的整理工作,對呂思勉著作有極深的研究。本版印制,張耕華教授完善文下注,并撰寫導讀,引導讀者了解、閱讀本書,領悟歷史和文本本身的精妙。張耕華教授。還提供了呂思勉先生各時期的照片、手稿,此次出版一并付印,留給讀者緬懷先生,和感受先生嚴謹的寫作、治學精神。 ▼精裝印制,設計大氣典雅,采用大開本大字體,既可親子護眼閱讀,又有收藏價值。 呂思勉著作受制于體量龐大,市面上多采用小開本小字號設計以節約成本。本書采用大開本大字體設計,極大提高了閱讀舒適度,既不傷眼,還可隨書記錄筆記,且適合親子閱讀。同時精裝印制,設計大氣典雅,極有收藏價值。
先秦史 內容簡介
《先秦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之一,呂先生對其也頗為重視,屢次修訂,并稱:“論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國民族起源及西遷,古代疆域,宦學制度,自謂甚佳。” 本書前部分從三皇五帝到秦滅六國,非常清晰的敘述了中國先秦歷史發展脈絡;后部分專門將先秦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呂先生通過對先秦文獻資料的深入研究,引用資料從神話傳說至考古資料,還原了夏商周三代的治亂興衰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混戰,呈現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先秦時代。
先秦史 目錄
**章 總論
第二章 古史材料
第三章 民族原始
第四章 古史年代
第五章 開辟傳說
第六章 三皇事跡
**節 緯書三皇之說
第二節 巢燧羲農事跡
第七章 五帝事跡
**節 炎黃之爭
第二節 黃帝之族與共工之爭
第三節 禹治水
第四節 堯舜禪讓
第五節 堯舜禹與三苗之爭
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跡
**節 夏后氏事跡
第二節 殷先世事跡
第三節 夏殷興亡
第四節 殷代事跡
第五節 周先世事跡
第六節 殷周興亡上
第七節 殷周興亡下
第八節 西周事跡
第九章 春秋戰國事跡
**節 東周列國形勢
第二節 齊晉秦楚之強
第三節 五霸事跡上
第四節 五霸事跡下
第五節 齊頃靈莊晉厲悼楚共靈之爭
第六節 吳越之強
第七節 楚吳越之爭
第八節 戰國形勢
第九節 楚悼魏惠齊威宣秦獻孝之強
第十節 齊盡王之強
第十一節 秦滅六國
第十章 民族疆域
**節 先秦時諸民族
第二節 先秦疆域
第十一章 社會組織
**節 婚制
第二節 族制
第三節 人口
第四節 等級
第十二章 農工商業
**節 農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商業
第四節 泉幣
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節 飲食
第二節 衣服
第三節 宮室
第四節 交通
第十四章 政治制度
**節 封建
第二節 官制
第三節 選舉
第四節 租稅
第五節 兵制
第六節 刑法
第十五章 宗教學術
**節 文字
第二節 古代宗教學術上
第三節 古代宗教學術下
第四節 宦學
第五節 先秦諸子
第十六章 結論
先秦史 節選
歷史果何等學問?治之果有何用耶? 自淺者言之,則曰:史也者,前車之鑒也。昔人若何而得,則我可從而仿效之;若何而失,則我可引為鑒戒。斯言似是,而實不然。何則?大化之遷流,轉瞬而已非其故,世事豈有真相同者? 見為相同,皆察之未精者耳。執古方以藥今病,安往而不貽誤? 近世西人東來,我之交涉,所以敗績失據者,正坐是也。然則史學果何用耶?曰: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會之所以然者也。宇宙間物莫不有其所由成,社會亦何獨不然?中國之社會,何以不同于歐洲?歐洲之社會,何以不同于日本?習焉不察,則不以為異;茍深思之,則知其原因極為深遠,雖極研索之功,猶未易窺其萬一也。因又有因,欲明世事之所由來,固非推之邃初不可。此近世史家,所以記載務求其詳,年代務求其遠,雖在鴻荒之世,·而其視之之親切,仍與目前之局等也。 史事既極繁賾,而各時代之事勢,又不能無變異,治史者自不能不劃為段落。昔日史家,多依朝代為起訖。一姓之興亡,誠與國勢之盛衰、群治之升降,皆有關系,然二者究非同物,此近世史家,所以不依朝代,而隨時勢以分期也。分期之法,各家不同,而劃周以前為一期,則殆無二致。是何哉?論者必曰:封建易為郡縣,實為史事一大界,斯固然也。然封建、郡縣之遞嬗,其關系何以若是其大?則能言之者寡矣。蓋世運恒自塞而趨于通,而其演進也,地理若為之限。以交通之阻隔,乃將世界文化分為若干區;區自有其中心,而傳播于其鄰近;久之,則各區域之文化,更互相接,而終合為一焉。此前世之行事,可以共征;亦今后之局勢,可以豫燭者也。中國地處亞東,為世界文明發原地之一。其地東南濱海;西則青海、西藏,號稱世界**高原;北則蒙古、新疆,實為往古一大內海,山嶺重疊,沙磧綿延,實非昔時人力所能逾越;東北興安嶺之麓,雖土壤腴沃,而氣候苦寒,開拓且非旦夕可期,更無論逾嶺而北矣。職是故,中國今日之封域,實自成為一文化區。團結此區域內之人民而一之,而誕敷其文化,則中國民族在世界上所盡之責任也。此一區域之中,事勢亦自分難易。內地之諸省及遼寧,久團結為一體,吉、黑及蒙、新、海、藏,則不免時有離合焉。此等皆以大勢言之,勿泥。封建廢而郡縣興,則我民族團結內地及遼寧之告成,而其經營吉、黑及蒙、新、海、藏之發軔也。其為史事一界畫,不亦宜乎? 復次:史材之同異,亦為治史者分畫界線之大原因。今之言史材者,固不專恃文字,究以依據文字者為多,科學未興之時則尤甚。西儒或分書籍為三種:一曰屬于理智者,言學之書是也。二曰屬于情感者,文辭是也。三曰屬于記憶者,史籍是也。吾國舊分書籍為四部。經、子二部,略與其所謂屬于理智者相當;集與其所謂屬于情感者相當;集部后來,龐雜至不可名狀,然其初,則專收文辭,實上承《七略》之《詩賦略》,說見《文史通義·文集篇》。史與其所謂屬于記憶者相當;雖不密合,以大致言之固如是。然此乃后世事,非所語于古初。《漢志》,《太史公書》尚附《春秋》之末,更微論秦以前也。吾國史官,設 立甚早,然其所記,與后世史官所記者,實非同物。參看下章。況經秦火,盡為煨燼,謂古書亡于秦火,實誣罔之辭,自漢以后,更無祖龍,漢、隋諸志著錄之書,什九安在?況古代學術之傳,多在口耳,不專恃竹帛乎? 然史經秦火而亡,則非虛語,以史在當時為官書也。《史記·六國表》曰:“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人家之人當作民,此唐人避諱字未經改正者。周室二字,包諸侯之國言,乃古人言語以偏概全之例,非謂周室能盡藏列國之史也。其僅存者,皆附經、子以傳,則仍為言學術之書;而私家所稱述,更無論矣。史以記載為主,古代之記載,缺乏如是,治古史之法,安得不與治后世之史異?治之之法異,斯其所成就者亦不同矣,此又古今史家,所以不期而同,于周、秦之間,皆若有一界畫在者也。 今之治國史者,其分期多用上古、中古、近世、現代等名目,私心頗不謂然。以凡諸稱名,意義均貴確實,而此等名目,則其義殊為混淆也。梁任公謂治國史者,或以不分期為善,見中華書局刻本《國史研究》附錄《地理年代篇》。其說亦未必然。然其分期,當自審史事而為之,并當自立名目,而不必強效他人,則審矣。言周以前之史,而率約定俗成之義,以求稱名,自以“先秦”二字為*當。今故徑稱是編為《先秦史》焉。太古、中古等名,自昔即無定義,見《詩·甫田》疏。
先秦史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史學家、國學大師,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譽為“開通史著述新紀元”的歷史學家,其治史“博通各時代,周贍各領域”,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現代中國“史學四大家”。 導讀介紹: 張耕華,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史學理論、史學史和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又致力于呂思勉遺著的整理工作,已整理出版呂思勉文集十余種。著有《史學大師:呂思勉》、《歷史學的真相》等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