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國家的重生 日本戰后騰飛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9672
- 條形碼:9787521729672 ; 978-7-5217-2967-2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的重生 日本戰后騰飛之路 本書特色
1. 文津圖書獎獲得者,《財經》雜志高級研究員新作 2.“日本三部曲”完結篇 “日本三部曲” 以百余位風云人物的傳奇故事呈現日本“開國—崛起—膨脹—毀滅—重生”的現代化歷程。本書是繼《國家的啟蒙》和《國家的歧路》之后的完結篇,全面介紹了日本戰后如何從經濟、文化、社會等層面重建國家,實現騰飛。 3.看故事,學歷史,可讀性較強 全書通過38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故事,從政治家、企業家、軍人、文學家、記者等角度,分層次闡述了日本二戰后重建國家并實現經濟騰飛的歷程。在這些故事里,有讓人驚訝的隱忍,讓人側目的剛烈,讓人敬佩的執著,讓人動容的親情,讓人憧憬的友誼,讓人欽佩的英勇。。。。。。細膩的筆觸、豐富的細節、充沛的情感再現人性的復雜與矛盾。書中的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理念行動,就像大江中涌動的浪花,相互撞擊,時起時落,*終匯成巨流,推動國家的走向。 4.讀日本,看中國,以史為鑒,互惠地照亮對方 以歷史關照現實,本書深刻剖析了今日中國應該向日本學什么,棄什么? 以日本為鏡子,中國可以知道自己的進退得失;以日本為鞭子,中國可以讓自己保持警醒。 5.眾多名人大咖推薦 吳敬璉、易中天、葛兆光、錢穎一、劉瑜、劉道玉、馮天瑜、許紀霖、王波明、吳曉波等重磅推薦。
國家的重生 日本戰后騰飛之路 內容簡介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幾乎全國都淪為廢墟,民生凋敝,生產能力退回到了1931年的水平。在這樣的基礎上,日本經過20多年的奮斗,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創造了被許多追趕型國家羨慕和模仿的“日本奇跡”。在經濟起飛的同時,日本的政治、企業、教育、文化等各方面也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為一個與舊日本帝國完全不同的新國家。本書描寫了從1945—1973年期間日本的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生動記錄了28年間日本國家重生的艱難歷程。 本書是“日本三部曲”的*后一部,它和《國家的啟蒙》《國家的歧路》一起,組成了日本近代史長卷,反映了1853—1973年日本120年的歷史,以生動、客觀和理性的筆觸描寫了日本現代化的完整進程:開國-追趕-崛起-歧路-毀滅-重生,有助于讀者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歷史。
國家的重生 日本戰后騰飛之路 目錄
推薦序 一個國家為什么能成功? 王波明
自 序 讀日本,看未來 馬國川
**編 改造
8 月15 日:毀滅還是重生?
假如日本是戰勝方……
在日本尋找麥克阿瑟
幣原喜重郎:百年之后人們會稱我們為先知
吉田茂:做一個“好的失敗者”
三木清:觸發戰后民主改革的人
把報紙從政府手里解放出來
日本土地改革:一場沒有流血的和平革命
教育民主改革:日本如何回答“麥克阿瑟之問”
藍天教室:教育強國的秘密
南原繁:在精神上引領國家
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知識人的悔恨與反思
潑潑羅事件:讓憲法規定的學術自由成為現實
日本的文化革命:從臣民到公民
道奇:為日本經濟“開處方”的美國人
經濟政策大爭論:獨立自主,還是融入世界?
第二編 起飛
媒體的勝利:對公權力三次說“不”
1956 年:已經不是戰后了
朝日茂:保障國民有尊嚴地生活是國家的責任
松下幸之助:一個企業家和一個國家的轉型
正力松太郎:把日本引入“電視時代”
前田久吉:建造東京塔的夢想家
本田宗一郎:對政府說“不”的企業家
十河信二:用一雙臟手建成了新干線
我妻榮:一個獨立知識人的典型
赤城宗德:不能讓自衛隊成為國民的敵人
池田勇人:讓全體日本人富裕起來
第三編 大國
菅義偉的故事,就是一個國家消除城鄉差距的故事
我們應該守護的祖國到底是什么?
佐橋滋:通產省先生
家永三郎:政府無權干涉教育自由
美濃部亮吉:以地方變革引領國政走向
1968 年,“大國夢”有那么重要嗎?
石牟禮道子:為了被損害與被忽視的人
丑陋的日本人:盛世里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
淺間山莊事件:激進左翼運動的終結
一億總中流:一個新國家的誕生
“日本奇跡”的興與衰
后記 互惠地照亮著對方
現代日本大事記(1945—1973 年)
國家的重生 日本戰后騰飛之路 節選
閱讀日本近代歷史,常常想起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的“歷史三峽論”。與中國一樣,日本這個東亞島國自從打開國門之后,也進入了驚濤駭浪的現代化大轉型。這一路百折千回,走得好辛苦,既有過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的榮光,也有過淪為被占領國的至暗時刻。那么,它是什么時候才順利穿過“歷史的三峽”的呢? 轉折點就是本書開篇所寫的1945年。那一年既是日本戰敗之年,也是其重生之年。當時的日本滿目瘡痍,幾代人為之奮斗的現代化成果毀于一旦。但是在盟軍總司令部的推動下,日本沉痛反思自己走過的道路,開始在廢墟之上重建家園。企業家創業,知識人啟蒙,科學家探索,政治家抉擇,民主人士吶喊,環保主義者抗爭,普通人為生活而拼搏……僅僅經過20多年,日本就成為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國家。1973年,也就是開國120周年之際,日本不僅成了世界各國羨慕的“經濟大國”,還成了一個民眾共享發展成果的“福利國家”,貧富差距小,社會安定和諧。 在名著《擁抱戰敗》的開篇,美國歷史學家約翰·W. 道爾就寫道:“日本作為現代國家的興起令人震驚:更迅猛、更無畏、更成功,然而*終也比任何人能夠想象的更瘋狂、更危險、更具有自我毀滅性。”不足60字的一段話,概括了日本從1853年到1945年的歷程。其實,這段話后面還可以加上一句:戰后日本的復興更有力、更快速、更令人稱奇。 日本戰后重建的這段歷史豐富多彩,盡管其中有汗水、血淚、挫折與不幸,但是總體來看,這仍是一個成功的現代化故事。緊隨日本之后,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也相繼起飛,形成了一個“東亞雁隊”,被譽為“東亞奇跡”。從20世紀下半葉的世界圖景上看,東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繁榮昌盛,與其他諸多失敗國家和地區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在寫作本書的時候,一個問題縈繞在我心中:成就“日本奇跡”的秘密是什么? 我出入歷史,尋找答案。我把自己置身日本戰后的情境中,懷著時人在面對未來何去何從時的全部疑慮和彷徨,一起探索,一起追求。我也時時走出來,努力以超脫的眼光去俯視逝去的歷史,就像俯瞰一條奔流的大河。答案有時清晰,有時模糊,“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起著名學者周有光先生對我講過的一個故事。改革開放初期,新加坡大學邀請周有光先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他問一位英國教授:“許多人說新加坡是一個奇跡,你是什么看法?”英國教授回答道:“世界上沒有奇跡,只有常規。什么叫常規呢?就是按照國際先例去做。” 這個故事啟發了我。看來,沒有什么“日本奇跡”,日本只是尊重戰后的國際規則,然后循規蹈矩地去做而已。戰后,為了防止戰爭悲劇重演,歐美國家擯棄以殖民地和霸權為特征的舊秩序,構建了新的世界秩序與貿易體系。坊間流傳一種說法:“戰后跟著美國跑的都富了。”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應該說是尊重新的世界秩序與貿易體系的國家都富了。日本就是一個成功的典型。它徹底放棄了與世界主流文明為敵的老路,走上了民主主義與和平主義的新發展路徑。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一旦認同和遵循國際規則,致力于融入世界,就能通過和平的方式從世界上獲得各種資源,通過國際貿易發展自己。從此,日本駛出“歷史的三峽”,“揚帆直下,隨大江東去,進入海闊天空的太平之洋”a,迅速實現了國家的重生。 二 曾出任日本首相(1991—1993年)的宮澤喜一在回憶錄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2001年7月4日,在東京舉行“回首日美安保五十周年研討會”,在我提到“國土被占實為喪權辱國”時,一位與會者指出:“先生此言差矣,與其說是喪權辱國,不如說是解放新生。”該人士德高望重,人格修養都無可指摘,他的話令我無法忘卻。 起初看到這則史料,我感到非常吃驚。為什么在日本的精英階層里,竟然有人認同戰后盟軍對本國的占領,而且將其稱為“解放新生”,甚至連宮澤喜一似乎也傾向于這種觀點?對于被日本軍國主義蹂躪過的國家的民眾來說,日本戰敗當然是值得歡欣的。可是對于日本人來說,贊揚占領者難道不是有些“不愛國”的味道嗎?仔細想來,這并沒有什么不可理喻的。日本民眾支持1946年頒布的《日本國憲法》,實質上就意味著拋棄和廢止“大日本帝國”,從此開始建設一個新的國家——“日本國”。 同樣的土地,同樣的國民,這兩個“國家”有什么不同呢?根據從1890年開始施行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大日本帝國”是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的國家,國家主權屬于天皇,國民都是天皇的“臣民”,有限的權利也是天皇恩賜的,隨時可以被剝奪。而1946年的《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只是國家的象征,國家主權屬于國民,國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權是不可侵犯的永久權利。以《日本國憲法》為奠基石,戰后的日本成了一個全新的國家。在這個國家里,國民才是主人,一切都以國民的福祉為重。 戰后初期,曾有學者提出這樣的觀點:資源貧乏、人口過剩、沒有軍備的日本,在今后的世界中將失去存在的價值。這個觀點既反映了日本知識界對于未來的憂慮,也折射出某些人在思想深處對于“國家”的執念。在他們看來,日本只有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才能夠“在今后的世界中具有價值”。這意味著只承認國家的利益,經濟發展和軍力強大就是*終目標。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日本就應該重啟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明治夢”。但是人們從沉重的歷史教訓中認識到,這條老路只會走向自我毀滅。與國家利益相比,*根本的還是每個人的權利和自由。 美國的日本歷史學家馬里烏斯·詹森曾經自問:“這個從19世紀的傳統中擺脫出來的國家,如此極速地從議會立憲主義轉向軍國主義,接著又轉向和平主義,從通過戰爭追求國力強盛轉向通過貿易追求民富國強,凡是有歷史責任感的歷史學家都會追問:這到底是為什么?”b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后發國家在追趕現代化過程中的不斷追問。 如果把1853—1945年視為日本的**波現代化,那么1945年戰敗則是日本第二波現代化的開始。在**波現代化過程中,日本把國家/天皇作為*高價值,*終走上了一條自我毀滅的歧路。在第二波現代化過程中,它校準歷史航向,徹底改變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不再強調國家利益,而是把民眾的利益作為*高原則。日本通過對現代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全面革新國家制度,順利完成了第二波現代化,成為亞洲**個現代化國家。 國家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如何處理國家和國民的關系?這是每個追趕型國家早晚都要面對的問題。在當代世界,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建立對此問題的普遍價值認同,那么它的“建國”任務就沒有完成。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國家與國民的關系,那么一個國家即使經濟再發達,軍事力量再強大,也不能說它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轉型。如果國家利益壓倒一切,蔑視、踐踏國民的個人權利,那么一個國家就可能成為失去制約的“利維坦”,給整個民族帶來災難。 在我看來,日本戰后歷史的*大意義,就是確立現代價值觀,在歷史廢墟上成功轉型,完成了建國任務。 三 2019年11月,在完成了《國家的歧路:日本帝國毀滅之謎》之后,我開始寫作本書。起初很順利,但是兩個月后,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便很難再安心讀書寫作。接連發生的不幸事件,無數人的悲劇命運,讓我感到恐懼、悲哀、憤怒、失望、無奈。由小小的病毒引發的國際局勢動蕩,更讓我對未來充滿了疑慮與擔憂。 在這個充滿暴風雨的時代,在一道道锃明徹亮的閃電中,每個國家都清楚地暴露了它的優點和弱點。不同的國家涌動著不同的社會激情,價值觀的對立與沖突凸顯。因此,有人預言人類將迎來“大蕭條”以來*困難的時期,也有人預言世界將陷入“新冷戰”。不管怎樣,世界發生了巨變,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了。在大時代的轉彎處,面對充滿風險的未來,瞻念前途,路在何方? 美國外交家亨利·基辛格多次警告世人,“當今世界比**次世界大戰之前還要危險”。確實,**次世界大戰前德意志帝國強調國家至上,敵視外界,導致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浩劫。20多年后,極端民族主義和極端國家主義的主張又在日本帝國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泛濫。作為追趕型國家,它們都否定以18世紀啟蒙運動思想家倡導的自由、理性為核心的價值觀,蔑視以現代民主政體、自由市場經濟等為代表的現代文明秩序,期望走出一條新的現代化道路,實現“彎道超車”,而英法等國采取綏靖政策,結果釀成了更大規模的人類悲劇。 隨著2021年春天的到來,各種新冠疫苗的推廣讓希望重新降臨世界。生活總要繼續下去,不過這次世界范圍的公共衛生危機將強化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浪潮,民族國家的角色可能會在一段時間里得到強化。與此相反,一種主張新的世界主義、更積極的國際合作的立場也會得到發展。在如何處理人類共同的挑戰和各國內部的問題上,這兩種觀點之間的博弈可能會長期存在。我擔心的是,在博弈中,那些來自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會不會被忽視,那些至高的、永久的價值觀會不會被忘記,人類會不會再次走進歷史的泥沼? 21世紀以來,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人們沾沾自喜,以為走了很遠,一個美好新世界就在眼前。這場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停下匆匆的腳步,回頭反思,才發現我們仍然走在20世紀的延長線上。這不應讓人氣餒,反而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20世紀的思維也仍然糾纏著許多人,20世紀遺留的諸多問題仍然困擾著世界。許多人雖然身在21世紀,但頭腦仍然停留在20世紀。許多貌似剛剛出現的新問題,其實可能只是老問題在“借尸還魂”。 近年來,德高望重的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不斷呼吁重讀歷史。他認為,人們在前進的過程中,會遇到雖然形態上可能有所變化,但實質卻類似的艱難險阻,因此,應該“對歷史經驗進行深入總結,從中吸取教訓”c。國家層面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國家在向前走的同時,還應該不斷回頭看,以校正前進的方向,同時也要旁顧左右,研究其他國家走過的道路,吸取已有的教訓,學習成功的經驗,只有這樣才能行穩致遠。事實上,世界上固然有許多失敗國家,但是也不乏像戰后的日本這樣轉型成功的案例。 如果各國能夠審時度勢,取長補短,慘重的歷史代價就沒有白白付出。我們也有理由期待,當這場史無前例的世界性災難結束后,人類將迎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國家的重生 日本戰后騰飛之路 作者簡介
馬國川,《財經》雜志主筆、野三坡中國經濟論壇秘書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秘書長。已出版《大碰撞》《我與八十年代》《沒有皇帝的中國》《重啟改革議程》《中國在歷史的轉折點》《看中國》《國家的啟蒙》《國家的歧路》等作品。《大碰撞》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爭論的作品,被評為“2006年十大好書”之一;《重啟改革議程》榮獲“第八屆文津圖書獎”(2013年),2016年出版英文版;《看中國》2017年出版韓文版,《國家的啟蒙》2021年出版日文版。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