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妖bbbbbxxxxxhd,国产绿帽绿奴一区二区,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鲁鲁狠色综合色综合网站,www.55se.com,亚洲精品资源在线

超值優惠券
¥50
滿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場圖書通用(淘書團除外)

不再提示
關閉
圖書盲袋,以書為“藥”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作者:錢 穆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時間:2018-08-01
開本: 21cm 頁數: 181頁
讀者評分:5分6條評論
本類榜單:政治軍事銷量榜
中 圖 價:¥29.9(6.1折) 定價  ¥49.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3007
  • 條形碼:9787108063007 ; 978-7-108-0630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本書特色

讀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周雪光 借用喜馬拉雅網站資源,聽讀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本書依當時講課形式,口語化表達,易于聽讀。以前多次翻閱這本書,每次因關注不同而心得各異。這次聽讀有新的感受,索性擇要重讀了部分章節。 作為國史大師的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序言中已公開申明其關于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立場。雖然學術價值中立觀念不無道理,也喜歡這種直截了當、愛憎分明的立場聲明,使得讀者一開始就帶著幾分小心和警覺去閱讀,強于那些貌似中立但暗含立場的做法。也因為此,錢穆先生文中的一些斷言我不甚同意,故僅取所需。 這本書不是史學研究,著力點在評判歷史,特別著眼于歷史上的制度安排,涉及到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許多觀察和想法頗有啟發。錢穆先生沒有受到社會科學思辨的訓練,更多地依賴所持立場和經驗歸納,也聽/讀出了不少疑問和異議。把一些聯想記錄如下。 一 因為研究興趣,特別關注錢穆關于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討論,這一主題貫穿始終,且與其他主題聯系密切。 就中央—地方關系來說,錢穆推崇漢朝為理想模型。“漢代官級分得少,升轉極靈活……雖是中央政府大一統的局面,雖是地方行政區域劃分得比較小,卻不感覺得這個中央政府高高在上。”(頁11)但后來朝代越來越傾向于中央集權,中央集權逐漸形成,層級多,等級森嚴。“政治進步,政權自然集中,任何國家都走這條路。開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統一集中。然而自漢迄唐,就已有過于集權之勢。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權,結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頁170)“中國是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家,必需得統一,而實不宜于過分的中央集權。這在中國的政治課題上,是一道值得謹慎應付的大題目。”(頁50) 這個主題貫穿于中國國家治理的大歷史之中。在歷史上,中國與西歐在國家建設這個主題上走過了兩條不同、可以說方向相反的道路。中國在秦漢帝國之后已形成中央集權模式,而西歐則是從分散、地方到逐步中央集權的過程(如蒂利的研究所示)。在當代,中國從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體制向分權方向轉型;與此同時,西歐各國則從相反的處境出發,逐漸加強國家權力。不同國家在國家建設上的演變方向,因特定歷史條件、軌跡和規模所制約,不能簡單地援引比較。例如,西方國家中一些需要集中規劃的領域(如公共醫療),在中國可能恰恰是集權過度了。 二 錢穆注意到,或者說我從他的筆下品嘗到,國家治理實踐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優劣選擇,而是一系列優劣不一的選擇間的拼湊與權衡:有效治理與官員激勵間矛盾。為管理效率起見,需要減少層次;但為激勵計,則需要演化出繁雜的層次,如唐代則把州縣多分級次,以資激勵(頁48)。當然,政治控制也是一重要考慮,如明朝的“這種行省設施,實際上并不是為了行政方便,而是為了軍事控制”(頁118)。可見,國家治理的制度設施是各種力量、利益和歷史慣性合構而成的,而且處于不斷演變過程中。明朝黃冊制度以“戶”為主,魚鱗冊以土田為主。后來收稅以土地為主,黃冊便逐漸不為重視,而魚鱗冊則一直在更新。各種制度都經歷了類似的用進廢退過程。制度演變常常是新的優勢與新的矛盾和困難同時發生的過程,大多是在地方性知識結構中完成的,有著暫時性、局部性優化的特點。 另外一對矛盾:人治與法治的利與弊。中國傳統政治中的尚文之弊,即文書政治,自上而下愈演愈烈,法愈細、管愈嚴,導致歷史上時常出現的萬馬齊喑的死寂局面。另一方面,人治有著靈活性和無所忌諱。“中國一向似乎看重的不成文法,往往遇到*關節,反而沒有嚴格明白的規定。這也可以說是長處,因為可以隨宜應變,有伸縮余地。但也有壞處,……”(頁29)如此看來,人治與法治各有所長。不妨從比較角度追問一句:為什么其他社會中法治為重,但沒有導致萬馬齊喑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一統體制與一盤散沙亦有相得益彰之效。“宋代的中央集權,是軍權集中,財權集中,而地方則日趨貧弱。……所以金兵內侵,只中央首都一失,全國瓦解,更難抵抗。”(頁86) 這一命題可說是明末清初顧炎武感嘆的回響。錢穆從另一角度論及這個關系。“全國人才集中到中央,這不是件好事。首先是地方無才,不僅地方行政要降低效率,而地方風俗文化,也不易上進。地方垮臺了,中央哪能單獨存在。所以中央集權不是件好事,而中央集才也不是件好事。”(頁53)在*后的“總論”中,錢穆再次指出中國社會一盤散沙的散漫性,缺乏內在的凝聚力量,與“封建制”形成對比(頁175)。這一觀點似乎與讀到的當代史學觀點頗有不同。 三 以錢穆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他直言西方民主制度與中國文化不兼容。“中國政治上的傳統觀念,對一意見之從違抉擇,往往并不取決于多數,如西方所謂之民主精神。而中國人傳統,則常求取決于賢人。”(頁 39) “中國傳統觀念,總謂賢人可以代表群眾輿論與公共意見。”(頁52)這一思路是不是來自儒教的等級名分觀念? 與此相關的是關于選舉制度與分層的討論。作者提出,中國與西方的不同體現在流品與階級之別。“西方社會有階級,無流品。中國社會則有流品,無階級。”(頁124)不知從這一角度來看今天中國社會的階級觀和分層問題,是否有所啟示?曾有學友信件討論,儒家等級結構有利于社會穩定,是治國良策。我的回答是,如果你是在這個等級結構的底層,也許感覺和看法會有所不同。同樣地,建立在不平等地位的賢良執政,貴者欣然接受之——直到自己被排擠出這個等級。 文人在這個等級結構中的位置值得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崇尚學而優則仕,“于是知識分子競求上政治舞臺去做官,仕途充斥,造成了政治上之臃腫病。讀書人成為政治脂肪”(頁58)。另外,“在中國以往著作里,很少有專講政治理論的書,也很少專以政治思想而成名的人物。……只因中國讀書人多半做了官,他們對政治上的理論和思想,早可在實際政治中表現了。用不著憑空著書,脫離現實,來完成它書本上的一套空理論”(頁24)。這段話耐人尋味。在中國文化中,讀書人的政治理想來自哪里,又是如何實現的?也許這是中國文化中政治理論、政治思辨貧瘠(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的淵源之一? 階級繼承性是馬克思階級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錢穆注意到,“當時[漢代]雖非封建社會,爵位不世襲,而書本卻可世襲。雖不是世代簪纓,卻是世代經學。世代經學,便可世代跑進政治圈子,便無異一封建傳襲的貴族了”(頁34)。但正如中國社會中的富不過三代現象,錢穆注意到,中(頁176)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內容簡介

本書為錢穆的專題演講合集, 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觀與比照, 敘述因革演變, 指陳利害得失。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目錄

前言

**講漢代

一、漢代政府組織

甲、皇室與政府

乙、中央政府的組織

丙、漢代地方政府

丁、中央與地方之關系

二、漢代選舉制度

三、漢代經濟制度

四、漢代兵役制度

五、漢制得失檢討

第二講唐代

一、唐代政府組織

甲、漢唐相權之比較

乙、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職權之分配

丙、中央*高機構政事堂

丁、尚書省與六部

戊、唐代地方政府

己、觀察使與節度使

二、唐代考試制度

甲、魏晉南北朝時代之九品中正制

乙、唐代之科舉

三、唐代經濟制度

甲、唐代的租府調制

乙、唐代賬籍制度

丙、唐代的兩稅制

丁、漢唐經濟財政之比較

四、唐代兵役制度

五、唐代制度綜述

第三講宋代

一、宋代政府組織

甲、宋代中央政府

乙、相權之分割

丙、君權之侵攬

丁、諫垣與政府之水火

戊、宋代地方政府

二、宋代考試制度

三、宋代賦稅制度

四、宋代兵役制度與國防弱點

第四講明代

一、明代的政府組織

甲、明代之中央政府

乙、明代內閣制度

丙、明代地方政府

丁、元明以下之省區制度

戊、明代地方之監司官與督撫

己、明清兩代之胥史

二、明代考試制度

甲、進士與翰林院

乙、八股文

三、明代賦稅制度

四、明代兵制

第五講清代

一、制度與法術

二、清代的部族政權

三、清代部族政權下的政府

甲、清代中央政府

子、清代的軍機處

丑、清代的六部尚書

乙、清代地方政府

丙、清代的各禁區

四、部族政權下之考試制度

五、清代的統制政策

六、民眾的反抗運動

七、變法與革命


展開全部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節選

**講 漢代 一、漢代政府組織 甲、皇室與政府 嚴格說來,要到秦漢才是中國歷史上正式有統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國,只可說是一種封建的統一。只要到秦漢,中央方面才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而其所轄的各地方,也已經不是封建性的諸侯列國并存,而是緊密隸屬于中央的郡縣制度的行政區分了。因此講中國傳統政治,可以徑從秦漢講起,以前暫略不論。秦代只是漢代之開始,漢代大體是秦代之延續。所以秦代暫亦不講,而只講漢代。現在專說漢代政府究是怎樣組織的?我們要看政府的組織,*重要的是看政府的職權分配。在此方面,我亦只想提出兩點來加以申說。**是皇室與政府之職權劃分,第二是中央與地方的職權劃分。我們知道:秦以后,中國就開始有一個統一政府,在一個統一政府里,便不能沒有一個領袖。中國歷史上這一個政治領袖,就是皇帝。這皇帝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在中國傳統政治里,皇位是世襲的——父親傳給兒子。若用現代政治眼光來衡量,大家會懷疑,皇帝為什么要世襲呢?但我們要知道,中國的立國體制和西方歷史上的希臘、羅馬不同。他們國土小,人口寡。如希臘,在一個小小半島上,已包有一百幾十個國。他們所謂的國,僅是一個城市。每一個城市的人口,也不過幾萬。他們的領袖,自可由市民選舉。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一曠場上,那里便可表現所謂人民的公意。羅馬開始,也只是一城市。后來向外征服,形成帝國。但其中央核心,還是希臘城邦型的。中國到秦、漢時代,國家疆土,早和現在差不多。戶口亦至少在幾千萬以上。而且中國的立國規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結。漢代的國家體制,顯與羅馬帝國不同。何況中國又是一個農業國,幾千萬個農村,散布全國,我們要責望當時的中國人,早就來推行近代的所謂民選制度,這是不是可能呢?我們若非專憑自己時代判斷,來吞滅歷史判斷,我們應該承認皇位世襲,是中國已往政治條件上一種不得已或說是一種自然的辦法。況且世界各國,在歷史上有皇帝的,實在也不在少數。我們不能說,中國從前不用民主 選舉制,而有一個世襲的皇帝,便夠證明中國傳統政治之黑暗與無理性。在封建時代,本來有很多家庭有他們世襲的特權,這些皆所謂貴族。但從秦漢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單只皇室一家是世襲的,除卻皇帝可以把皇位傳給他兒子以外,政府里便沒有第二個職位,第二個家庭,可以照樣承襲。郡太守不能把郡太守的職位傳給他兒子,縣令不能把縣令的職位傳給他兒子。這已是政治制度上一項絕大的進步。從前封建時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開的關系,現在則不然了。組織政府的是一個一個人,不再是一個一個家。不過在那時,還留下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皇室和政府的關系。皇室是不是即算政府?若把皇室和政府劃開,這兩邊的職權又怎樣分?這是秦漢時代首先遇到的一個大問題,也是此下中國政治史上一向要碰到的一個大問題。拿歷史大趨勢來看,可說中國人一向意見,皇室和政府是應該分開的,而且也確實在依照此原則而演進。皇帝是國家的唯一領袖,而實際政權則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國家的元首,象征此國家之統一;宰相是政府的領袖,負政治上一切實際的責任。皇權和相權之劃分,這常是中國政治史上的大題目。我們這幾十年來,一般人認為中國從秦漢以來,都是封建政治,或說是皇帝專制,那是和歷史事實不相符合的。 要講漢代皇權和相權之劃分,讓我先舉一實例:當時皇帝宰相,各有一個“秘書處”,而兩邊的組織,大小不同。漢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與尚書。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飲食起居。只有尚書是管文書的,這真是皇宮里的“秘書”了。漢代開始的尚書,其職權地位本不高,后來才愈弄愈大。*先尚書只是六尚之一,這是皇帝的秘書處。若說到宰相的秘書處呢?共有十三個部門,即是當時所謂的十三曹,一個曹等于現在一個司。我們且列舉此十三曹的名稱,便可看出當時宰相秘書處組織之龐大,與其職權之廣泛。一西曹,主府史署用。二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并包軍吏在內。二千石是當時*大的官,以年俸有兩千石谷得名。可見朝廷一切官吏任免升降,都要經宰相的秘書處。三戶曹,主祭祀農桑。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略如唐代的樞密院,明代的通政司。五詞曹,主詞訟,此屬法律民事部分。六法曹,掌郵驛科程,這像現在的交 通部,科程是指一切交 通方面之時限及量限等。七尉曹,主卒曹轉運,是管運輸的,略如清代之有漕運總督。八賊曹,管盜賊。九決曹,主罪法。此兩曹所管屬于法律之刑事方面。十兵曹,管兵役。十一金曹,管貨幣鹽鐵。十二倉曹,管倉谷。十三黃閣,主簿錄眾事,這是宰相府秘書處的總務主任。這十三個機關,合成一個宰相直轄的辦公廳。我們只根據這十三曹名稱,便可想見當時政務都要匯集到宰相,而并不歸屬于皇帝。因為皇帝只有一個籠統的尚書處,只有一個書房。*先的尚書也僅有四人,而宰相府下就有十三個機關。這相府十三曹,此諸皇室尚書的范圍大得多,而且此十三曹的權位也很重,也竟儼如后代之專部大臣。可見漢代一切實際事權,照法理,該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真領袖。以上單據一例來講皇室和政府的區別。從中國傳統政治的大趨勢看,一般意見一向是看重這區別的。 乙、中央政府的組織 現在說到漢代中央政府的組織。當時有所謂三公、九卿,這是政府里的*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管監察,輔助丞相來監察一切政治設施。它是副丞相。按照漢代習慣,用現代語說,這里有一種不成文法的規定,須做了御史大夫,才得升任為丞相。太尉雖與丞相尊位相等,實際除卻軍事外,不預聞其他政事。因此當時*高行政長官實在是丞相。依照文字學原義,丞是副貳之意。所謂相,也是副。就如現俗稱嬪相,這是新郎新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由嬪相代理來做。所以丞是副,相也是副,正名定義,丞相就是一個副官。是什么人的副官呢?他該就是皇帝的副官。皇帝實際上不能管理一切事,所以由宰相來代理,皇帝可以不負責任。為什么又叫宰相呢?在封建時代,貴族家庭*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是*重要事在宰殺牲牛。象征這一意義,當時替天子諸侯乃及一切貴族公卿管家的都稱宰。到了秦、漢統一,由封建轉為郡縣,古人稱“化家為國”,一切貴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個家卻變成了國家。于是他家里的家宰,也就變成了國家的政治領袖。本來封建時代,在內管家稱宰,出外作副官稱相,所以照歷史傳統講,宰相本來只是封建時代貴族私官之遺蛻。但正因如此,所以秦漢時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國家政務,還要管及皇帝的家務。這在周官書里的天官冢宰的職權,便是如此的。但現在的宰相,他既要掌管國家政府的一切事情,他再沒有工夫管皇帝的家事,于是在御史大夫,即副丞相之下,設有一個御史中丞,他便是御史大夫的副,這個人就住在皇宮里。那時凡具中字的官,都是指是住在皇宮的。皇室的一切事,照例都歸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屬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隸屬于宰相,如實則皇室一切事仍得由宰相管。從另一方面講,宰相的來歷,本只是皇帝的私臣,是皇帝的管家,自該管皇宮里的事。那是封建舊制遺蛻未盡。但從另一方面看,只好說,皇帝也不過市政府下面的一部分。所以宮廷事,也歸宰相來統治。那時,皇帝有什么事,交 待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報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轉報宰相。宰相有什么事,也照這個手續,由御史大夫轉中丞,再轉入內廷,這是當時皇帝與政府關系之大概。 再說漢代的九卿,那是: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他們的官位都是二千石,又稱中二千石。因他們都是中央政府里的二千石,以示別于郡太守地方行政首長之亦是二千石而名。若講到這些九卿職名的來歷,卻很有趣味:太常在秦代叫泰常,這個常字,本當作嘗。他是管祭祀祖先鬼神的。依四時奉獻時物,讓祖先鬼神時時嘗新,故稱泰嘗。在古代,宗教意味猶在政治意味之上。古代的住宅,東偏是祠堂,即廟,西偏是家屋,即寢。生宅死宅,連在一起。后代民間此制雖廢,皇宮仍沿舊軌。直到清代,太廟不是緊貼在皇宮的東邊嗎?古代的家庭,*重要的,可說不是活人而是死人,祭祖自屬大事。宰就是掌管殺牛祭祖的。所以漢廷九卿的**卿,也是管祭祀的。這個官,正名定義,該屬于皇家,管皇家的廟,管皇家祭祖的一個家務官。不好算是朝廷公職。其次是光祿勛。這個官名,直到清代還有,但這三字的原義,卻早就忘失了。依文義講,勛該就是閽,古音相同,這是皇家的門房。光是大義,光祿該即是大麓,祿麓音同相借。為什么門房稱大麓呢?此因古時代的皇帝,多半靠山住家,好像宋江 在梁山泊,朱貴在山腳下開設酒店,好通報消息。所以皇帝居山,房門就設在山麓。尚書上說舜管堯的大麓,那便是舜做了堯的宰相。換言之,乃是當了堯的門房。因此光祿與勛是古今語,都指門房言。衛尉是一個武職,掌門衛屯兵,這是皇宮的衛兵司令。當時凡屬軍事方面的官都稱尉。太仆猶之是皇帝的車夫,《論語》:“子適衛,冉有仆”,仆是趕車的。皇帝出去,太仆就替他趕車。那是皇帝的汽車司機。廷尉是掌法的,犯了皇帝的法,都歸他管。如此看來,太常管皇家太廟,光祿衛尉,一是門房頭兒,一是衛兵頭兒。這都是在里面的。皇帝出門,隨帶的是太仆,在外面有人犯法,就是廷尉的事。大鴻臚,一直相沿到清代,就等于外交 部。也如現在之禮賓司,是管交 際的。臚是傳呼義。古禮主賓交 接,由主傳到主身邊的相,再由主身邊的相傳到賓邊的相,由是而再傳達到賓之自身。鴻即大義。大臚是傳達官。宗正是管皇帝的家族,其同姓本家及異姓親戚的。以上七個卿,照名義,都管的皇家私事,不是政府的公務。由這七卿,我們可以看出漢代政治,還有很多是古代封建制度下遺留的陳跡,然而那時已是化家為國了,原來管皇帝家務的,現在也管到國家大事了。譬如太常就兼管教育,因為古代學術都是在宗廟的。西方也一樣,直到現在,在他們,教育和宗教還是分不開。光祿勛原是皇帝的總門房,現在皇宮里一切侍衛都要他管。那時皇宮里的侍從,還不完全是太監,而且太監很少,大部分還是普通人。當時一般要跑入政府做官的人,**步就得現進入皇宮里,充侍衛,奉侍皇帝,讓皇帝認識,然后得機會再派出去當官。這些在皇宮里服務的,多半是年輕人,當時稱作郎官,都歸光祿勛管。孔子十二世孫孔安國,也就做過郎官。太仆呢?因管車馬,所以國家一切武裝,好像“坦克車、飛機”之類,他也連帶管了。廷尉就變成司法,大鴻臚就變成外交 。這是歷史演變。我們推尋出這一演變,卻并不是說漢代的中央政府還是一個封建政府,而當時的九卿還是皇帝之私臣。因此等卿都隸屬于宰相,而所管亦全是國家公事。此外還有兩個卿,就是大司農和少府,都是管財政經濟的。大司農管的是政府經濟,少府管的是皇室經濟。大司農的收入支銷國家公費,少府收入充當皇室私用。皇室不能用大司農的錢。所以我們說當時皇室和政府在法理上是鮮明劃分的。當時全國田賦收入是大宗,由大司農管。工商業的稅收,譬如海邊的鹽,山里的礦,原來收入很少,由少府管。這九卿,全都隸屬于宰相。我們上面講九卿,照名義來歷,都是皇帝的家務官,是宮職,而系統屬于宰相,豈不是宰相本是皇帝的總管家嗎?但換句話說,便是當時政府的首長,宰相,可以管到皇宮里的一切。舉例來說,少府掌管皇室經費,而少府屬于宰相,宰相可以支配少府,即是皇室經濟也由宰相支配。這樣一講,豈不是皇室反而在政府之下了嗎?本來封建時代的宰相,就是皇帝的管家,但到了郡縣時代,化家為國,宰相管的,已經是國家了,不是私家了,所以他成了政府正式的首長。從前私家家庭中的各部門,也就變成公家政府的各部門。封建時代,以家為國,周天子是一個家,齊國也是一個家,魯國又是一個家,這樣的貴族家庭很多,天下為此許多家庭所分割。那時在大體上說,則只有家務,沒有政務。現在中國已經只剩了一家,就是當時的皇室。這一家為天下共同所戴,于是家務轉變成政務了。這個大家庭也轉變成了政府。原先宰相是這個家庭的管家,現在則是這個政府的領袖。 以上對漢代的三公九卿,已經講了一個大概。這是當時中央政府的組織情形。 丙、漢代地方政府 漢代的地方政府,共分兩級:即郡與縣。中國歷史上的地方政府以縣為單位,直到現在還沒有變。漢時縣的上面是郡,郡縣數當然也隨時有變動。大體說,漢代有一百多個郡,一個郡管轄十個到二十個縣。大概漢代縣數,總在一千一百到一千四百之間。中國歷史上講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漢朝,所謂兩漢吏治,永為后世稱美,這一點值得我們的注意。若以近代相比,今天的地方行政區域,*高為省。一省之大,等于一國,或者還大過一國。一省所轄縣,有六七十個以至一二百個,實在太多了。但就行政區域之劃分而論,漢制是值得稱道的。漢代郡長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也是二千石。不過九卿稱為中二千石,郡太守是地方上的二千石。郡太守調到中央可以做九卿,再進一級就可當三公,九卿放出來也做郡太守。漢代官級分得少,升轉極靈活,這又是漢制和后來極大的不同。九卿放出來當太守,并不是降級。地方二千石來做中二千石,也不是升級,名義上還是差不多。當時全國一百多個郡,太守的名位,都和九卿差不多,因此雖是中央政府大一統的局面,雖是地方行政區域劃分得比較小,卻不感覺得這個中央政府高高在上。 丁、中央與地方之關系 說到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每郡每年要向中央上計簿,計簿就是各項統計表冊,也就是地方的行政成績。一切財政、經濟、教育、刑事、民事、盜賊、災荒,每年有一個簿子,分項分類,在九十月間呈報到中央,這叫做上計。中央特派專員到地方來調查的叫刺史。全國分為十三個調查區,每一區派一個刺史,平均每一刺史的調查區域,不會超過九個郡。他的調查項目也有限制,政府規定根據六條考察,六條以外,也就不多管。地方實際行政責任,是由太守負責的。政府派刺史來調查,不過當一個耳目。所以太守官俸二千石,而刺史原始只是俸給六百石的小官。根據政府規定項目調查,縱是小官也能稱任。而且惟其官小。所以敢說敢講,無所避忌。這些刺史,上屬于御史丞。皇宮里還有十五個侍御史,專事劾奏中央乃及皇宮里的一切事情的。部刺史和侍御史的意見,都報告到副宰相御史大夫,副宰相再報告到宰相。副宰相所輔助宰相的,便是這一個監察的責任。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相關資料

讀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周雪光 借用喜馬拉雅網站資源,聽讀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本書依當時講課形式,口語化表達,易于聽讀。以前多次翻閱這本書,每次因關注不同而心得各異。這次聽讀有新的感受,索性擇要重讀了部分章節。作為國史大師的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序言中已公開申明其關于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立場。 雖然學術價值中立觀念不無道理,也喜歡這種直截了當、愛憎分明的立場聲明,使得讀者一開始就帶著幾分小心和警覺去閱讀,強于那些貌似中立但暗含立場的做法。也因為此,錢穆先生文中的一些斷言我不甚同意,故僅取所需。這本書不是史學研究,著力點在評判歷史,特別著眼于歷史上的制度安排,涉及到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許多觀察和想法頗有啟發。錢穆先生沒有受到社會科學思辨的訓練,更多地依賴所持立場和經驗歸納,也聽/讀出了不少疑問和異議。把一些聯想記錄如下。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作者簡介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江蘇無錫人,吳越國太祖武肅王錢镠之后。 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云,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云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 1967年遷居臺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教授。 1990年在臺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 。他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的旗幟,在大陸、香港、臺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 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商品評論(6條)
  • 主題:

    讀歷史相關書籍不可錯過的書,值得擁有。

    2024/1/16 16:27:47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 主題:

    雖然薄,但是無論是裝訂還是紙張,亦或是內容都算得上上乘。

    2024/1/15 13:51:34
    讀者:******(購買過本書)
  • 主題:

    孩子的高中老師推薦的,輔助歷史學生,大有裨益。

    2024/1/13 10:56:51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 主題:

    質感不錯,有書香的氣息

    2023/11/23 13:21:12
  • 主題:

    很精美小巧的一本書 作為對歷史書的補充

    2022/12/10 9:55:56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 主題:書評!!!!!!

    書的裝幀,印刷,內容都非常好,盡量清晰的梳理了中國歷代政治的發展,讓讀者更加客觀的看待中國古代政治,不能以“專制”一詞簡單概括。

    2022/9/23 14:46:10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