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心靈元氣社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
>
厭女(增訂本)
-
>
這樣學習才高效/楊慧琴
-
>
心理學經典文叢:女性心理學
-
>
中國文化5000年
重塑中國人文秩序(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003817
- 條形碼:9787530003817 ; 978-7-5300-038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塑中國人文秩序(精裝) 本書特色
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之路上,作者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整套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符合中國社會特點的人文秩序理論,令人深思。
重塑中國人文秩序(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繼《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中西方差異的人文淵源》、《中華民族:積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之后,蔣海先生的第三本力作。 作者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地比較了中西方各時期的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性后發現,中西方社會之間存在一種看不見的力量,相互較量并形成主導力,誰掌握了各歷史階段*先進的文化傳播載體和技術,誰就獲得了更強的文化滲透力,并逐步掌握了世界話語權,乃至決定權。基于此,作者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整套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符合中國社會特點的人文秩序理論,期望未來的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之路,能夠實現掌握*先進的文化傳播載體和技術,成為對世界負責、對歷史負責、對人類負責的大國文化使者。 在具體的層面,作者提出,重塑人文秩序應該從每個人的現在做起,從每個人所擁有的自然人和社會人兩種不同的身份做起。作為自然人應該建立持仁愛之源、懷知恥之心、守獨立之格、秉正直之氣的修為規范;作為社會人應該建立尚尊重之德、恪誠信之義、踐責任之為、立契約之節的修為規范。在此基礎上,逐步按照行業領域的特點、職業范圍的需要,依據不同年齡人性發展的規律,不斷擴展豐富并形成引導整個社會發展的人文秩序。
重塑中國人文秩序(精裝) 目錄
一、中西方文字來源及發展的簡要概況
(一)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概要
1.漢字的起源傳說
2.漢字的考古發現
3.甲骨文——*早的體系化漢字
4.現代文字的形成 br>(二)字母文字的起源和發展簡況
二、中西方對文字發展、認知和傳播的差異性
(一)中西方文字形成和發展方式的差異性比較
(二)中西方對文字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方式的差異性比較
(三)中西方文字傳播過程中的差異性比較
第二章 書寫工具——文化傳播的記錄載體
一、中西方書寫工具的起源及發展概要
(一)中國書寫工具的發展歷史
(二)西方書寫工具的發展歷史
二、中西方書寫工具發展的優劣勢比較分析
(一)中西方書寫工具對當時各自社會的影響
(二)中西方書寫工具發展進程的差異性比較
三、中西方書寫工具的發展對各自文化傳播能力的差異性影響
(一)中西方對書寫工具的態度,決定了書寫工具的發展方向
(二)書寫工具的先進水平,決定了中西方各自文明發展的影響力
第三章 書寫介質——文化傳播的內涵承載
一、中國書寫介質的發展歷史
二、西方書寫介質的發展歷史
三、中西方書寫介質發展的比較性分析
第四章 家庭——鑄就價值觀的文化起點
一、中國家庭文化教育的發展概況
(一)家庭,農耕文化的社會縮影
(二)家訓,家庭文化的行動指南
(三)宗祠,家庭文化的典范教育基地
二、西方家庭文化教育的發展概況
(一)家庭,游牧文化的生存集體
(二)西方游牧民族的集體家訓
(三)西方人文秩序的教育基地
三、中西方家庭傳承的比較分析
(一)中西方家庭產生于不同的社會背景
(二)中西方家庭文化傳播的內容存在較大的差異
(三)中西方家庭追求個體自身價值體現方向不同
第五章 教師——文化傳播的活化載體
一、中國教師發展的演變歷程
二、西方教師發展的演變歷程
三、中西方教師發展過程的差異性比較分析
(一)中西方教師身份和地位的不同,決定了文化在社會上的被重視程度和
文明發展的進程
(二)中西方教師所界定的職責不同,決定了教師作為文化傳播載體的作用
方向和體現水平
(三)中西方教師群體的整體素養以及教學方式的先進性,決定了教師作為文化
傳播載體的生命力
中國教師現實社會的重新定位
第六章 學校——文化傳播的中樞
中國學校發展的總體概要
中國三代時期的學校教育
先秦時期的學校
(三)兩漢時期的學校
(四)唐朝時期的學校教育
(五)宋朝時期學校教育的主要特點
(六)元朝時期學校教育的特點
(七)明朝時期學校教育的特點
(八)清朝時期學校教育的特點
二、西方學校發展的總體概要
(一)文明古國時期的學校
(二)古希臘時期的學校教育
1.斯巴達教育的特點
2.雅典教育的特點
(三)古羅馬時期的學校教育
(四)西方中世紀的學校教育
1.歐洲中世紀早期的學校教育
2.歐洲中世紀后期的學校教育
(五)文藝復興時期的學校教育
(六)西方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成過程
1.英國現代學制的發展過程
2.德國現代學制的發展過程
3.美國現代學制的發展過程
三、中西學校發展的差異性比較及其影響
(一)中西方學校教育發展階段的差異,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國家實力強大與否
1.中西方開辦學校教育的類型存在較大差異
2.中西方各自學校教育形成體系化規模化的時間差距較大
(二)中西方學校教育內容的側重點不同,決定了文化發展的走向
1.中西方教育內容遵從于中西方社會各自的人文理念
2.中西方學校教育的內容服務于各自的社會發展需求
(三)中西方學校教育目標、教育培養對象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影響著各自社會文明發展的總體進程
1.中西方學校教育目標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后世中西方社會發展的進程
2.中西方學校教育對象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西方文化發展和社會文明的廣度和深度
3.中西方學校因教育內容的不同所采取的不同教學方式
附:對當前中國人文教育失缺的芻議
第七章 地理——文化誕生的主題公園
一、中國農耕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
二、西方游牧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
第八章 氣候對歷史上的中國整體發展的影響
一、**次溫暖期和寒冷期——始于商周更替階段
(一)**個溫暖期
(二)**個寒冷期
二、第二次溫暖期和寒冷期——始于西周東周的更迭
(一)第二個溫暖期
(二)第二個寒冷期
三、第三次溫暖期和寒冷期——始于隋唐建立之初
(一)第三個溫暖期
(二)第三個寒冷期
四、第四次溫暖期與寒冷期——始于南宋末期
(一)第四個溫暖期
(二)第四個寒冷期
五、中國歷史氣候變化與朝代變更的規律認識
六、當前中國面臨文化沖突的新特點
第九章 重塑當前中國人文秩序
一、重塑中國人文秩序的目的
二、當前中國人文秩序的窘態
三、重塑中國人文秩序的著力點
四、重塑中國人文秩序的基點
五、持仁愛之源
(一)習仁愛之本義
(二)解仁愛之深意
(三)明仁愛之核心
六、懷知恥之心
(一)共愾人性之羞恥
(二)思家國而知恥
七、守獨立之格
(一)明獨立之根本
(二)秉獨立之堅持
(三)舉獨立之思想
八、秉正直之氣
(一)述正直之真意
(二)持正直之品質
(三)行正直之正路
九、尚尊重之德
(一)承生命之尊重
(二)謀尊重之發展
十、踐責任之為
(一)立責任之承諾
(二)履社會之責任
(三)樹履責之體系
十一、恪守信之義
(一)守信用之本義
(二)言達而行致
十二、立契約之節
(一)物質交換之契
(二)人性品格之約
(三)崇契約之精神
后 記
重塑中國人文秩序(精裝) 節選
文字——文化傳播的表象載體 字的出現極大地加快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程。特別是其具有文化的傳播、儲存等功能,使得文字真正發揮出“通之于萬里,推之于百年”,“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的作用。 歷史的前后,由文字書寫;地域的左右,靠文字拉近;文化的特征,以文字體現為主。文字的誕生,使得文化能夠由此形成二維時空傳播,即由過去單一化的口口相傳,逐步實現了多元化的工具式傳播。與此同時,文字也以獨特的文字認知感和文化歸屬體系的方式,給整個世界做了劃分。 文字作為文化至為重要的傳播載體,其在不同時期的先進性和承載能力,特別是不同民族之間、國家之間文字認知速度的快慢,表達內涵的優劣,承載信息的多少以及理解程度的高低,影響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整體文化水平、生存發展潛力,以及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影響力。 一、中西方文字來源及發展的簡要概況 中西方文字從出現開始,就按照各自文化的產生、孕育、發展的固有軌道,形成了差異極大的文字體系。可以說,中西方文字的起源和發展完全走著兩條不同的道路,并由此導致了當今世界上呈現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兩大文字體系。 (一)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概要 與字母文字的發展相比較,漢字從起源開始,一直在中華大地上不斷發展完善,并且始終萬變不離其宗。可以說,漢字完整地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誕生和發展,是中華文化內涵的具象表現,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漢字大致經歷了傳說中的倉頡造字、骨刻文、大篆(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小篆、隸書,以及由隸書派生而出的楷書、行書、草書等。 1.漢字的起源傳說 漢字的起源沒有特別清晰的考古依據和文字記錄,大多是民間傳說。傳說中,漢字起源于黃帝時期的史官倉頡(復姓侯岡)。在上古時期,史與巫是不分家的,倉頡可能既是黃帝的史官,也是黃帝的巫師。按照傳說,當時他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并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叫“字”的名字,由此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早的漢字,倉頡也被后人尊稱為“造字圣人”。 但嚴格意義上講,或歷史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而事實更有可能是,倉頡把流傳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歸納。按照《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似乎把倉頡造字說得比較神秘了。 李斯所著的《倉頡篇》曰:“倉頡作書,以教后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這將造字的本義體現得十分直接和充分,即文字的目的就是教化后代和傳承發展! 倉頡創字的基本原理是仿生學的象形原理,而漢字中還有很多文字是通過圖畫、河圖、八卦、結繩的方式,以表意的符號予以創造的。所以說,漢字的起源,應該也是多元化的。特別是隨著后世整個中原版圖的不斷擴大和多民族的不斷融合,漢字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總體而言,漢字的創造和發展是以象形和表意兩種主要形式予以體現的。 2.漢字的考古發現 倉頡創造文字,是從傳說角度出發的。而從考古角度來說,在距今4600年至3300年間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時期,已經出現了骨刻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刻畫在獸骨上的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可以說,這是漢字實際意義上的源頭。這些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比商代末期甲骨文的出現至少早了1000年。作為“甲骨四堂”(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之一的郭沫若曾斷言:“在甲骨文之前,漢字已經歷了兩三千年的發展過程。” 真正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早的相對完整的文字體系,應該還是1899年從殷商遺址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并被王懿榮在北京發現的甲骨文。直至現今,人們已發現了15萬片甲骨,包含了5000余單字,這些文字已經可以較為準確地表達當時社會人們的思想情感和客觀事物,也向后世充分展示了當時上至王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甲骨文延續了倉頡造字的象形原理和其他造字方式的表意特征,成為了當時社會非常成熟的文字體系。從目前現代人已經辨認出的1500多個單字中,可以清晰地洞察到當時的歷史、社會和文明的狀況。 3.甲骨文——*早的體系化漢字 據現有的考古資料顯示,在殷商王朝末期,漢字體系已經非常發達了,并且是世界上至今發現仍在使用的*早的且*為完整的文字體系。甲骨文字對中國近代歷史而言,似乎也有著特殊的含義。甲骨文這一無聲的歷史述說,在殷墟被發掘之時——這一時間正值中國面臨絕對重大的歷史轉折點即清王朝顛覆前兆——*為突出地象征著中華民族重新尋根的開始!從歷史氣候發展的趨勢來看,甲骨文發現之時正值中國歷史氣候進入第五個溫暖期之際。每當中國社會進入溫暖期時,就是中華文化和民族大發展之時。殷商甲骨文的發現,似乎賦予了更多的歷史巧合和歷史機遇。 在殷商王朝的后期,金文開始出現在中國歷史中,貫穿整個周王朝,乃至秦漢王朝。金文主要是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故也叫“鐘鼎文”。主要是記述商周時期王室貴族王公大臣的事例。包括*早出現“中國”兩字的何尊,就是用青銅鑄成有12行122個銘文的酒器。銘文記載了周成王五年在成周建都之事。銘文所述武王克商后曾上告上天:“余其宅茲中或,自茲乂(發音yì,治理、安定之意)民。”此處的“或”通“國”(國)。之后才有《詩經》云“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和《春秋·毛傳》中“中國,京師也”等多角度對“中國”兩字的解釋。從考古的角度來看,金文*早是在商王盤庚遷殷之后開始出現,之后興于周朝,衰于秦末漢初。金文基本上是甲骨文的發展和延續,只是承載文字的載體由獸骨變成了青銅器等,文字的象形特征和表意特點并未改變。包括西周晚期的籀文,亦是將金文的文字繁化為籀文。籀文,因為周宣王時期的太史籀所書,故得此名,也因刻于石鼓之上而得名“石鼓文”,其字形的構造多重疊,是流傳至今*早的石刻文字,屬大篆之列。 甲骨文時,字的大小和字的結體均呈無規則狀態,且字的圖畫性比較突出,屬于尚未定型的早期文字。而金文則開始體現字體的規則特征,并已經出現漢字的六書概念,即象形、指事、會意、轉注、假借、形聲。從金文發展到秦始皇采用“書同文”的小篆過程中,當時的各地諸侯不服王命、割地而據,由此也產生了具有地域特征的語言和文字,亦被后世稱為“六國文字”,包括齊國、楚國、韓國、燕國、趙國、魏國六國文字。直到秦始皇廢除六國文字,實行由李斯在秦篆的基礎上將大篆刪繁就簡地改良而成的小篆,才算是真正意義上在中原大地統一了文字的字體、字形。 4.現代文字的形成 小篆的字體更加規整化,也更加趨向簡易化,且字形修長、筆畫緊湊、上密下疏、縱橫成行、純凈簡約,便于記憶和書寫。在小篆產生之前,所有的中國文字皆為古體文字,且字體、字形尚未定型,人們按照承載當時這些文字的載體,確定這些文字的稱謂,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竹簡書等。小篆產生后,以小篆為基礎發展的字體、字形,則開始以書寫的風格、形態確定稱謂,包括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可以說,小篆確定了漢字未來發展的走向,它既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性進步,也是古體文字向今體文字轉變的里程碑。 小篆是象形古文字的結束,而隸書則是改象形文字為筆畫文字的開始。隸書用筆畫符號改變了象形文字的結腹,并逐步成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是改象形為筆畫化的新文字。秦始皇在命令李斯創制小篆的同時,又采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相傳隸書是由秦末時期的程邈在獄中所整理的,他將篆體的字形變圓為方,筆畫由曲改直,改連筆為斷筆,提高了文字書寫的效率。特別是當時在木簡上用漆寫字,畫出圓形筆畫比較難,且小篆本身的書寫速度也比較慢。而隸書將圓形轉化為方折,提高了書寫速度。同時隸書也顯得比較莊重,更加適合官方使用。隸書的出現,也基本確定了漢字的筆畫類別,即“點、橫、豎、鉤、提、撇、短撇、捺”(按“永字八法”筆畫規則)。郭沫若曾認為,“秦始皇改革文字更大的功績,是采取了隸書”。 筆者認為,隸書的出現,可能與書寫文字開始使用毛筆有著直接關系。相傳秦朝大將蒙恬在作戰時所獵獲的野兔在地上遺留下的血跡,引發了蒙恬使用兔毛制作毛筆的想法,毛筆由此產生了。之前書寫文字,實際上是畫出來的,而出現了毛筆以后,文字則是寫出來的。隸書書寫的運動態勢也滿足了毛筆書寫的需要,或者說,因為毛筆的出現,隸書字的構架能夠按照筆畫的方式得以規范。直到西漢時期,隸書完全脫去了篆體的結構及相應的筆畫的寫法而獨立存在,才真正形成了隸書文字體系。 隸書主要分為兩種,即“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其中漢隸使用至今。從文字產生、發展、變化的角度來說,產生了隸書以后,中國漢字已經定型,之后的楷書、行書、草書等,都是在隸書的基礎上,從書寫速度、藝術審美、手寫實用等角度,在文字的體態、書寫的方式和使用的方法等方面進行了豐富和發展,文字本身的字形、字義等皆沒有新的變化。 (二)字母文字的起源和發展簡況 雖然古埃及所使用的文字是以象形文字為主、指示和表音字符為輔的文字符號,但*早的字母文字,起源于古埃及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間,在埃及為奴的閃米特人,受古埃及音節文字的啟發,創造了*初的字母文字。字母文字在閃米特民族中的腓尼基人那里得以發展,形成了22個腓尼基字母。 希伯來人將22個腓尼基字母又進行了改變,成為了沿用至今的希伯來字母,這些字母因書寫《圣經》而發揚光大。阿拉米字母是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阿拉米字母后來成為了阿拉伯語、波斯語、蒙古語、梵文字母、緬甸語等字母體系的來源。 航行于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在往返于各個海岸和島嶼的過程中,逐步將腓尼基字母帶給了周邊島嶼尚未有文字的民族,其中包括了古希臘。古希臘人將腓尼基字母改造成為了適應本民族的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的一個分支——埃特魯里亞字母,被羅馬人所接受,并衍生出后來的拉丁字母。 古羅馬時期,拉丁字母只有23個,到文藝復興時期,才又增加了3個字母,成為了當今人們所使用的26個字母。而目前的英語、法語、德語等皆是用拉丁字母所書寫。希臘字母的另一個分支演變成為西里爾字母,并廣泛為斯拉夫民族使用,包括俄語、烏克蘭語等。 拉丁字母隨著羅馬帝國的興衰而傳播和分化。當羅馬人逐步成為意大利半島的統治者以后,他們將埃特魯里亞字母改造成為了拉丁字母。在將幾乎整個歐洲納入羅馬帝國版圖過程中,羅馬軍隊和官吏亦將拉丁語帶到了整個帝國版圖,并逐步取代了當地語言。特別是隨著航海時代的到來,拉丁字母逐步走向全世界,包括中國,也借用了拉丁字母作為漢字的拼音予以使用。當羅馬帝國消亡之后,羅馬帝國的各行省的拉丁語方言逐步開始分化,并演變成為了后來歐洲各個國家的語言文字。
重塑中國人文秩序(精裝) 作者簡介
蔣海,現為上海市浦東新區公務員,畢業于上海財經大學,有著東西部不同地區、崗位的工作經歷。曾在上海企業、西部省級財政部門工作,后至上海街鎮、上海市浦東新區相關部委辦局工作。曾公開發表六十余篇論文,涉及財政經濟、地區差異、城鄉發展、社會管理、文化建設、人文秩序等。2014年主導發起了以公務人員為主體傳播傳統文化、踐行文化自信的微信公眾平臺——“錦繡路上工作室”。2014年曾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中西方差異的人文淵源》一書,并將計劃出版《重塑中國人文秩序——從中西方文化傳播載體比較談起》一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