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版權信息
- ISBN:7300057195
- 條形碼:9787300057194 ; 978-7-300-05719-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本書特色
這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是為普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公共課)提供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其宗旨在于幫助大學生學習、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并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信念。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是一個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唯物論與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相統一的理論體系。這本教材強調了實踐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為不理解實踐的觀點就不能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和革命變革;同時又強調了在實踐觀上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原則,因為脫離了辯證唯物主義就無法劃清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唯心主義實踐觀、實用主義以及狹隘經驗主義的界限。所以,在準確地闡述實踐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基礎上,簡明扼要地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是貫穿這本教材的指導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和教學體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學體系重在闡述這門學科的基本觀點,它既要依據學科的科學體系,又要符合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規律。這本教材既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為依據,又充分考慮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實踐的要求,并力圖提供一種符合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規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從而再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及其內在聯系。
這本教材是1999年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修訂本,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作了較大的調整、修改,并力圖有所提高。修訂的主要依據是教育部2003年新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兩課”教學基本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同時也考慮到《200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理論考試大綱》的要求,力圖使二者結合起來。在修訂中,我們還充分考慮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以及專家、學者對原教材提出的寶貴意見,盡可能使這本教材貼近教師,貼近學生,適應教學實踐。
這本教材是集體合作的產物。此次由陳先達、楊耕、陳志良共同修訂和定稿。原教材的執筆者,除陳先達、楊耕、陳志良外,還有王霽、楊彥鈞、郝立新、劉建軍。
本書由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審。教育部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瑞森教授,教育部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葉敦平教授,受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審閱了這本教材,并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賀耀敏教授非常關注這本教材的進展,責任編輯俞學明、李艷輝為這本教材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在此一并向他們深表謝意。
由于修訂者的水平有限和時間倉促,這本教材肯定存在著缺陷和不足之處。我們衷心歡迎來自各方面的批評意見,以期使這本教材得到改進和提高。
陳先達 楊耕
2003年4月于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內容簡介
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教材,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兩課”推薦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修訂本。自2003年6月出版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以其觀點明確、重點突出、邏輯清晰、語言簡練等鮮明特點,深受高校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實踐也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確存在著不足之處,一些重要的理論觀點需要更加深入而全面的闡釋,一些重要的理論觀點需要反思和補充,尤其是求真務實、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擴展了我們的理論視野,它們所內含的創新精神啟示我們從新的高度去理解和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以,我們決定對《馬克思土義哲學原理》做一次修訂,并向讀者獻上該書的第2版。
第2版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命名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同時又把實踐的觀點貫穿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中,并力圖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成果。
第2版沒有改動第l版的總體框架,但對一些具體章節作了重要的調整、修改和補充:對**章中的“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第二章中的“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集中體現:列寧的物質定義”的內容作了調整;對第三章中的“目的通過手段實現自身”,第四章中的“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第六章中的“社會的實踐本質”、“文化結構的相對獨立性和功能”的內容作了修改;對第二章中的“五、世界的統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質性。實事求是的哲學依據”,第四章中的“一、世界處在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之中。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學說”,第八章中的“三、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及其實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的內容作了補充,增加了求真務實與實事求是、科學發展觀與發展的關系、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原則等方面的內容。此外,我們還作了一些技術性的修改。
此次修訂由陳先達、楊耕承擔。在修訂過程中,我們力圖保持和發揚第1版的優點,克服和彌補第1版的缺點和不足,以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不斷完善。追求完善,這是學者應有的品格。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目錄
一、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哲學基本問題
二、哲學基本派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及其歷史形態
三、哲學的時代性、民族性和階級性。哲學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及其偉大變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
六、學好哲學,終生受益
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一、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現代意義
二、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三、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四、從物質到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
五、世界的統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質性。實事求是的哲學依據
第三章 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
一、實踐是人們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化活動。人的存在方式
二、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
三、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
四、實踐是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
第四章 世界的聯系和發展及其規律
一、世界處在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之中。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學說
二、聯系和發展的規律性。量變與質變、肯定與否定的辯證關系
三、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系統論及其與矛盾論的關系
四、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是關于矛盾問題的精髓
五、聯系和發展的基本環節。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及其方法論意義
第五章 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一、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二、認識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映。反映、建構與虛擬
三、認識的辯證運動過程。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四、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的關系
五、真理和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
六、價值和價值評價的特點。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兩大原則
第六章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一、社會生活的本質與兩種歷史觀的對立
二、社會是不斷自我更新的有機體
三、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與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科學技術是現代**生產力
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階級是特定經濟結構中的人群共同體
五、社會的政治結構。國家的本質和職能
六、社會的文化結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七章 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社會發展的“生產力標準”
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三、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四、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全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哲學意義
五、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六、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原則
第八章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
一、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社會發展的決定性與主體行為的選擇性
二、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
三、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全面發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及其實現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